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材料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王朝易代之时,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一次较大的变化。这次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满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引起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当时个性解放的呼声非常强烈,出现了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尊重人性情欲的思想家。在明代政治极端专制的环境下,民主意识也在萌生,进而对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明末清初,南方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已不是为了满足自给的生活需要了,工商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此发生了改变。
材料二清末,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再次发生重大改变。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炮火惊醒了固步自封的中国,动摇了中华帝国老大的观念。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甲午战争以后,人民对传统的君主专制逐渐怀疑,开始接受民主、宪政等理念。同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也被质疑,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则逐渐风靡神州大地。
——均摘编自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次思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变动的相同点及启示。
材料一明末清初王朝易代之时,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一次较大的变化。这次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满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引起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当时个性解放的呼声非常强烈,出现了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尊重人性情欲的思想家。在明代政治极端专制的环境下,民主意识也在萌生,进而对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明末清初,南方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已不是为了满足自给的生活需要了,工商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此发生了改变。
材料二清末,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再次发生重大改变。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炮火惊醒了固步自封的中国,动摇了中华帝国老大的观念。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甲午战争以后,人民对传统的君主专制逐渐怀疑,开始接受民主、宪政等理念。同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也被质疑,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则逐渐风靡神州大地。
——均摘编自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次思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变动的相同点及启示。
3.
材料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在财政部下设立关务署,负责接收和管理海关事务。关税不再存进汇丰银行,而是置于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政府可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在国民政府关务署取得了对海关的控制权后,又开始酝酿关税自主权的谈判,1928年7月,中国政府率先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其后又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关税条约”或“关税条约”。新税规定不超过12.5%的新关税税率。新关税实施以后,所有的关税均由海关征收。1933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关税自主权,海关至此成为了民国政府财政部的下属机构。……这一时期的海关,在修改税制、争取关税自主方面是有成就的。但海关总税务司的职位仍先后由英国人梅乐和美国人李度担任,一些主要海关的税务司和高级官员的职位也继续由外籍人员把持。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国土大量沦陷,当地海关随之被日本人攫取,成为殖民地性质的海关。
——摘编自《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海关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海关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海关改革。
——摘编自《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海关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海关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海关改革。
4.
材料刘安(前179~前122年),沛郡(今属江苏)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公元前174年,刘长因谋反被文帝废迁而自杀,对此,刘安长期耿耿于怀,“时欲叛逆”。他在被立为淮南王后,广招宾客游士并在王国内注意安抚百姓,“流誉天下”。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刘安不得不收敛野心,与宾客们一起集中精力著书立说。据统计,汉代典籍著录的刘安等人的著述文目计有20种。其中,《淮南子》是一部“其旨近《老子》,”并且“出入儒、墨、名、法”的巨著。此书将“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作为君临天下之道,企图以此迎合统治需要,进而顺其天下。公元前135年,刘安因为干预朝政而被武帝警告,开始做造反准备。公元前127年,武帝颁布“推恩令”后淮南内部危机迭起,刘安最终谋反未遂,自杀身亡。
——摘编自王云度《刘安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安悲剧命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刘安的功过。
——摘编自王云度《刘安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安悲剧命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刘安的功过。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9题)
6.
九一八事变后,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书籍相继创刊、出版;知识界纷纷发表文章,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用时人的话说:“‘中国复兴’四字,现在几乎成了口头禅。”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当时
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B.民族复兴发展为社会思潮 |
C.民族复兴思想大相径庭 |
D.政治宣传统一了各界思想 |
7.
两宋时期,太湖平原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产区,当时的苏、常、湖、秀(嘉兴地区)四州是“国之仓庾”,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到清代中期太湖地区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区,“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表明太湖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
B.人口增加出现粮荒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
8.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华商欠外商的债务予以积极偿还。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签订条约,执行华商欠外商的债务“官为代追,不为保偿”的制度。这一变化
A.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 |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自力更生 |
C.促进了朝贡贸易体制瓦解 |
D.减少了中外贸易的商业纠纷 |
9.
唐前期(618~756年)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66%,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三分之二。唐后期(757~907年)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占49项。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政治局势发生变化 |
B.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
C.国家政策倾斜南方 |
D.北方生产水平下降 |
10.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提出对商人“善者因之,其次顺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观点,这反映出作者
A.肯定当时的经济主张 |
B.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
C.主张对商人自由放任 |
D.要求对商贾礼法并施 |
11.
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
B.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
C.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
D.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 |
12.
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用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
B.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成熟 |
C.中国古代历法实用性强 |
D.官府垄断古代历法的制定 |
13.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说,“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行衰落也。人间万事,恒以相争而兴,专占而萎败,不独学术一端如此”。陈独秀意在说明
A.否定孔子历史地位就能实现民主自由 |
B.反思想专制就是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 |
C.全盘西化是实现民主和科学的捷径 |
D.反对儒学独尊是实现思想自由的关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