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材料一:墨子(约前479年—约前381年)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墨辩和印度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曾创办吕克昂学园(Lykeion)。他几乎在每一学术领域都有研究,著有《工具论》《物理学》等科学著作,最早论证了大地是球形的。创立了形式逻辑学,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英国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曾说:“现代科学是直接从希腊科学导来的,并由它备下了一个大纲、一种方法和一套语言。”
材料二: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三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亚里士多德在科学贡献方面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的原因。并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
材料:近代较早意识到中国诗该有新出路的要算梁任公、夏德卿几位先生。他们提倡所谓“诗界革命”:一面是诗里装进他们的政治哲学,一面是诗里引用西籍中的典故,创造新的风格。“新诗派”作家群人数较多,其成员主要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爱国志士,除黄遵宪外,还有康有为、蒋智由、丘逢甲等人。由于“诗界革命”产生的时代因素,即正值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改良主义运动)发展时期,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姑以 1905 年为界),其主要成员大多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但也有些原先具有维新思想而后来成为革命派的南社诗人,如柳亚子、高旭、马君武、宁调元、黄人,乃至资产阶级革命诗人秋瑾。她们虽然并未声明参加过诗界革命,但从他们的诗歌主张和创作实践来看,显然与“诗界革命”是同一阵线的。
——摘编自《诗界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等倡导“诗界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等人诗作的特点以及诗界革命的影响。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 年 5 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 20 年的互助条约,第二个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协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合作的另一表现是 1943 年6 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 1919 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不过应该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到 1939 年时共产国际的主要官员已转入党中央书记处,他们在那里继续发挥作用。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 1943 年 11 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它于 1944 年春开始工作,到 1948 年 9 月解散时,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 2200 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和药品。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影响。
材料 (1908年)载沣摄政伊始,立宪派曾对其寄予厚望,多次组团请愿,为“开国会,立内阁”奔走呼号。然而,千呼万唤推出的首届责任内阁,13名阁员竟有7名皇族,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名单一经公布,舆论哗然。立宪派指责“皇族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但仍幻想能“明降谕旨另行组织,以重宪政而固国本”。不料,清廷宣称“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尔臣民等均当懔遵钦定宪法大纲,不得率行干请”。这番冰冷的回应令立宪派大失所望,各省咨议局联合发表《宣告全国书》,痛陈曰:“新内阁如此,吾国民之希望绝矣。议员等一再呼号请命而不得,救亡之策穷矣。”载沣集团筹措更多资金推进新政。这固然促进了全国财政收入的成倍增长,短期内勉强维持了清廷病态的财政收支格局,但满洲权贵借机大肆敛财,中小商民因利益严重受损而强烈不满,各阶级间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载沣非但没有摆脱财政困局,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清史参考》2012年第7期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载沣推行新政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载沣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单选题- (共16题)
A.颁布“解负令”扩大统治基础 |
B.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
C.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
D.以投票的方式进行政治流放 |
A.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
B.法律遭到君主专制的破坏 |
C.法律体系并不完整 |
D.法律是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
A.消除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
B.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 |
C.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相互妥协 |
D.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 |
A.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
B.宣统帝认同民主共和政体 |
C.彰显权利与自由原则 |
D.标志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
A.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 |
B.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
C.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 |
D.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应 |
A.加强对敌后的控制 |
B.削弱日军的影响 |
C.树立积极抗敌形象 |
D.阻止中共的发展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
B.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 |
C.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
D.昭示中法两国外交独立自主特性 |
A.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 |
B.“瓦子”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C.设计体现皇权至上风格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
A. 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 |
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 |
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 |
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
A.已建立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 |
B.已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
C.经营资金出现了严重短缺 |
D.产权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
A.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
B.标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C.旨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
D.反映当时劳动力市场的活跃 |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
D.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
3.选择题- (共2题)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