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6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是大家庭制度,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那人愈多愈好,人多好做事。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社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过社会团体生活,团体生活要照顾别人,因此中国人心量也就大。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是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
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
——摘编自《古代中国的大家庭制度》
材料二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工作,甚至离开自己生长的农村,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
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较易变得淡薄,导致夫妇的关系较难长久地发展,离婚个案增多,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亦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亦趋于频繁。在这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渐为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冲击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据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庭文化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康熙帝晚年的“宽仁”之政导致官场贪污盛行、吏治腐败。雍正帝即位后,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决心整饬纲纪,进行吏治改革。雍正元年(1723年),首先从中央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仅户部就查出250万两的库银亏空。采取革职与抄没家产的手段,对贪赃者予以最高强度的经济惩罚。同年,改革“耗羡”①这一社会陋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耗羡归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减不宜增”的原则。这些举措沉重打击了贪腐行为,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经济掠夺,但也使清代官俸较低的问题逐渐尖锐。因此,雍正帝下令将归公的“耗羡”拨出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的经济补助。这一制度后来也行之中央,形成了清朝的“官员养廉银制度”。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同时,又禁革“陋规”②,规定在议给养廉后,各级官员除俸禄和养廉银之外,不得另有所取。
注:①“耗”即火耗,是始自明代的田赋附加税;“羡”即羡余,是地方以奉献皇帝为名在正赋之外的加派,但多被地方私自截留。②“陋规”是指各级官员除薪俸外的各种虽属非法但又相沿日久形成惯例的收入。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特点及作用
3.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战火在东北亚蔓延了整整半个世纪,大规模的战争就有四次:1904年的日俄战争、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西伯利亚与远东的联合武装干涉、1931年起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其中,朝鲜战争更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兵力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此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强国无一例外登台亮相,东北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区。
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如东南亚、南美洲、中东、巴尔干半岛等战事不断,但东北亚地区则一反烽火连绵、战乱频仍的局面,出现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可以说是除了北美洲之外最为平静的地区。引人深思的是,北美洲只有三个国家,且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大致相同,而东北亚诸国无论从那方面看都相去甚远,为何也能保持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呢?

——摘编自黄定天《20世纪的东北亚——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叶东北亚地区动荡格局反映出的矛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下半叶东北亚地区能保持长期和平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7题)

6.
占卜与风水在中国起源很早,但在民间广为流行则始于宋朝,主要原因是
A.商业发达,社会流动加剧B.社会动乱,瘟疫战争不断
C.理学兴起,儒家思想流行D.帝王提倡,佛道宗教盛行
7.
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
B.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
C.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
D.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8.
(题文)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推断
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9.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比上年度减少30至40亿斤。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B.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D.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
10.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11.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A.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12.
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