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对国人的启示。
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注:对中国蔑称)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注:沈阳)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与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朱德《实行对日抗战》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对国人的启示。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英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降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一一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英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降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一一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2.单选题- (共9题)
3.
下图题为“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下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起因是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
B.刘永福所率的黑旗军与丘逢甲的义军并肩作战 |
C.清政府给予台湾军民大力支持 |
D.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
4.
据时人记载:在德军所驻守的北京顺治门一带,“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士大夫为之命名,有曰‘德兴’,有曰‘德盛’,有曰‘德昌’,有曰‘德永’,有曰‘德丰厚’‘德长胜’等。甚至不相联属之字,亦强以德字冠其首。种种媚外之名词,指不胜屈。而英、美、日、意诸界亦莫不皆然”。该现象应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甲午战争时期 |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5.
近代《申报》曾评述道:“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我们的抗战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不过,从这次晋北的初步进展中,我们却得到了一个深切的教训,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
②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
③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
④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
①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
②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
③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
④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6.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 |
7.
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 )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8.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 )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 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 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
9.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五四运动时期 |
10.
1935年,由张寒晖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与这首歌曲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 |
B.卢沟桥事变 |
C.太原会战 |
D.辽沈战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