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6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4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北京每两三年就有一次会试,平时又有各种零星的“投考、选缺、引见、解饷”等事,各省有志上进的人都想到北京“结声气、谋出路”。他们在北京住上一些时间,其见识学问长进,交游声气扩大,再向外省发展,又可培养出第二批人,再来接受北京的教育。清初,限制汉人和外来人口在内城居住,大部分官员、士子居住在外城。新兴名士显宦兴建了些名大宅,国绕这些宅第,经由同乡、同年、门生等人际纽带,形成了一些士大夫相对集中的街区。据统计,清代北京建有会馆341个,为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提供食宿、交往服务的士子会馆则多达300余所,均处于宣南地区。
——据銖庵《文化城的文化》等整理
材料二 到1907年,北京已拥有200所学校,17053名学生。其中新式学校中学生12000余人,八旗官学仍然有4000余人。这时共有4所高校:外文专修馆(由外交部组建)法政学校、高等技工学校、北京大学。到1919年,北京公立、私立学校数目为324所,其中28所是大学或相当于大学水平。这些新式学校的分布主要在内城。以北大为核心的沙滩一带,被北大人自喻为中国的“拉丁区”,用以象征自由开放、带有波西米亚风格的现代学术和文化神。这些名士、学子大多是从完全的陌生人开给,凭借兴趣爱好、政治偏好等方面,围绕名师、班级社团、刊物等建立交往空间。
——摘编自王丽援《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一近代教育转型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宣南文化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材料一的宣南文化区相比,近代北京文化区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7年,美国建立国家科学园,接着又通过立法在各州设立工业科学研究所和农业试验站,1901年政府成立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实验室,由政府拔款开展科学研究。
美国联邦政府以宪法的形式明文规定:“保证著作家和发明家对于其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和有用技术的进步。”从1883年开始,每年专利权申请的数目在3万件以上,还有不少外国人在美国中请专利权。
——摘编自淑林《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联邦政府政策》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田令》载:“应收授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勘造薄,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授。”据《唐律疏议・户婚》载:“卖口分田者”,“占田过限者”,“盗耕种公私田者”“妄认公私田者”,“在官侵夺私田者”,均处以轻重不同的笞刑、杖刑。唐律令规定:“若一户之内,尽脱漏不附籍者,所由家长合徒三年”;“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要依据脱掉家户漏掉人口的多少,处以相应的答刑、杖刑和徒刑;“里正及官司,妄脱漏增减以出入课役”要处以徒刑;“相冒合户者,徒二年”;
“于法应别立户而不听别,应合户而不听合者,主司杖一百”。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在土地和户籍管理上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土地和户籍管理措施的作用。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会后发表了《开岁宣言》。《开岁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各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
今年(2013年)6月,纪念《开罗宜言》发表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却提前丰半年召开了。与会学者说,日本政府千方百计地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要求成为“正常国家”,彻底否定侵略战争罪行,否定二战后日本投降书无条件接受的《开罗宜言》和《波茨坦公告》对日本的各项安排和国际秋序。纪念《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其现实意义更大于历史意义。

——摘编自雷东瑞《<开罗宣言>是“镇妖石”,日常彻底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13年中国政府提前召开纪念《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纪念研讨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宜言》的历史意义。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觉民是福建人,1900年考入福州高等学堂,经常和同学一起谈论时政,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1907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20岁的林觉民毅然辞别娇妻幼子,远渡重洋,自费到日本留学。不久,林觉民加入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开始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广州城炸弹轰鸣,硝烟弥漫。林觉民等敢死队员在黄兴的带领下,腰缠炸药,手拿刀枪,奋勇进攻两广总督署。林觉民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等人亲自提审。在阴森恐怖的敌人法庭上林觉民大义凛然表现出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25岁的林觉民壮烈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浩然正气之歌
——摘编自苏爱荣《林觉民和他的绝笔书》
(1)根据材料,概括林觉民革命思想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林觉民的革命活动。

2.单选题(共16题)

6.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记述古罗马法律原则时写道:“针对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善意)从盗贼或暴力取得人手中取得标的物的人,不能获得它们的所有权。”这一法律规定
A.强调了所有权的诚信原则
B.说明罗马法无法维护公平
C.导致法律成为盗贼的帮凶
D.表明古罗马社会矛盾尖锐
7.
在美国制宪会议上,麦迪逊认为,如果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权威,首先受害的是小州,“阴谋会将弱者卷入,但游戏属于强者”。这说明他
A.强调大小州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
B.主张中央政府控制小州对抗大州
C.认为强大的中央政府可消除内乱
D.提出君主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8.
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
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
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
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
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
9.
1942年,国民党第二战区军报《阵中日报》的部分报道如下。这些报道
A.隐含了该报对抗日战争由贬到褒的态度
B.有利于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抗战的士气
C.说明全民抗战背景下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反映了正面战场土兵厌战情绪的蔓延
10.
下面是2017年俄罗斯媒体对俄国民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社会调查情况统计图。据图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十月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B.俄国民众对十月革命肯定态度居多
C.十月革命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D.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1.
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时说,这种民主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与这种民主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的“海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
1966年,第二十一届联大通过公约宣布“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1970年,塞内加尔第一任高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提“发展权”概念,并立即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支持。1974年,第二十九届联大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首要任务。这反映出
A.联大是实现发展权的基本保障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确立
C.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3.
北宋仁宗时,有人指出:“朝廷以朔方为根本之地,御备戎虏,取材用以馈军师者,惟(河北)沧(州)(山东)棣(州)(山东)滨(州)(山东)齐(州)最厚。”如滨州仅马家庄镇,每年商税额即达5186贯,年商品交易额达25万贯。这反映出
A.少数民族袭扰冲击了北方经济
B.商税严苛影响了北方经济发展
C.全国经济重心尚未向南方转移
D.北方经济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
14.
下图反映了1651~1790年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图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A.正常的生产秩序无法维持
B.流出海外的货币不断增多
C.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
D.货币多样化阻得商业发展
15.
在较长时期内,史学家的视野只局限于本国或某一城市,且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问题上。新航路开辟后,人们开始以整体的思想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包括它的现实和历史。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锤炼了欧洲人冒险的精神
B.强化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C.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D.引起了欧洲的社会革命
16.
在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之后,上海道台叶廷眷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建议,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叶廷眷的理由是招商局收归国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曾建议,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这可用来说明轮船招商局
A.加重了政府负担
B.经营资金严重短缺
C.已脱离清廷控制
D.获得利益比较丰厚
17.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口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A.中国工业化有效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近代中国普通人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进口比例趋同
18.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
A.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B.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C.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D.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19.
鸦片战争结束十余年后,有开明士人评价魏源的“师夷长技”时称: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熟甚”。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社会变革意识比较淡薄
C.魏源思想引发世人共鸣
D.清朝政府厉行文化专制
20.
尼古拉・比萨诺是中世纪宫廷文化培育的艺术家,其大理石浮雕《最后的审判》背景有宗教教义描绘的场景,受罪人被恶魔折磨,受罚或得救的灵魂都以现实个体的人的形象,而非程式化的出现,在大街上能找到他们的容貌,看到的人可以想象到他们的身体走路或起跑的样子。这一浮雕
A.表明基督教仍然严格控制思想
B.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
C.描绘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遭遇
D.具有典型中世纪宗教画特征
21.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件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件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由此可见,陈独秀重在强调
A.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B.学习新文化知识
C.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D.宣传马克思主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