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5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从明朝灭亡中吸收的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明朝末年因“私征滥派,民不聊生”,终至“国祚随失”。为了稳定对中原的统治,应当“蠲者蠲,革者革,庶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康熙主张“从来与民休息,道不在扰”,在他看来,“家给人足,而后世济”,“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惟频行减赋蠲租”,因此差不多每年都下令蠲免某地钱粮一年或几年,或蠲免一部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美国的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认为,应把发展工商业作为“联邦政府的主要目标”,“一旦制造业建立起来,并在我们中间生根,就会给美国伟大、光荣的未来开辟道路,并以此对付任何暴君的干涉”。1790年汉密尔顿先后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共信用的第一份报告》《关于国家银行的报告》等报告。在经过激烈辩论之后,得到国会的认可,这就使美国政府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财政经济政策。根据报告提出的原则和政策,在国家银行建立后,一个以国家银行为主干,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体系逐渐形成,它们都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和运作形式。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举措及其体现出的立国方针。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比清政府美国立国方针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
(3)综上所述,简要说明你对国家确定立国方针的认识。
2.
人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基本权利的总称,其内涵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人权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腊思想家们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审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享受城邦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二 近代人权主要是针对基督教神权而提出来的。解决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途径只有两条。要么索性撕开神性的虚伪,理直气壮地给人性,给人的感觉和享受以合法的地位;要么坚守神性的理想,追求内心的圣洁和灵魂的自由,借以提升人性。两条途径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
材料三 启蒙学者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权”、“自由”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使启蒙运动成为近代西方观念变革的集大成者。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希腊人权思想萌芽的基础及其人权思想的含义。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两条“途径”的本质相同点。
(2)据材料三启蒙时代的“人权”又有怎样的新发展?对近代欧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大事年表
时间
变动
1638年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6年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791年
完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1859年
设“总税务司署”,任命英国人***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903年
设练兵处,划一全国新兵训练;成立财政处,谋求统筹全国财政;设立商部,将矿物铁路总局并入。
1905年
设立巡警部,统理全国警务;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
1906年
撤销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裁撤军机处和旧内阁,成立新的责任内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上表反映了清代中央机构的多次改革,请完整概括清朝中央机构改革发展的态势,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2.单选题(共17题)

4.
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怠慢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上表反映出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5.
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罗马法
A.避免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B.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C.体现了自然法的基本原则
D.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6.
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B.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D.堵塞了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传播
7.
1938年,中共领导人的一则演讲提到,“抗日大学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这反映出当时
A.国共力量的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
C.全面抗战路线得到广泛关注支持
D.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取得成效
8.
下图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料选取不同
B.史学观念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
D.政府性质不同
9.
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立宪派的政治活动,由此可见,立宪派
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
四川
蒲殿俊
领导了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四川宣布独立后仁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
湖北
汤化龙
武昌起义后,和革命党合作,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过通电督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
湖南
谭延闿
推动湖南宣告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后,担任都督,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织军政府
 
A.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D.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0.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
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
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11.

记述
出处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四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直,其事乱”
《国语·齐语》
“不以农战,则无官爵”
《商君书》
“(越国范蠡认为)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平籴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A.春秋战国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
B.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已有所干预
C.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先秦国家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2.
在明朝中后期的山东博平县,“市并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垮,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汩汩浸淫,靡然不振。甚至娇声充溢于乡田,别号下延于乞丐”。这反映出
A.商品经济的发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社会秩序和观念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D.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儒学的挑战
13.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14.
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中总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C.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
D.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
15.
下图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16.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17.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传统社会治理结构 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18.
“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19.
19世纪末,张之洞在武汉地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劝农桑。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黄兴毕业于此)。1896年开始编练湖北新军。这些行为表明张之洞
A.与维新派的思想趋同
B.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进步的工具
C.意图推动民主革命发展
D.以顽固手段维护清朝统治
20.
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
A.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
B.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
C.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
D.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