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巨大转型的历史影响,并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巨大转型的历史影响,并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采取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也并非弱国特有的现象。如英国长期保留传统的经济藩篱,据统计,英国在1796-1845年中的大多数年份关税率是30%-35%.最高的年份达65%。英国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许多进口货物的关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后,欧洲国家响应英国,有保留地开放门户时间并不长。1879年,俾斯麦发表演说呼吁加强保护主义。他指出,广开门户使德国全部产业的发展和整体的经济地位蒙受损失,采取保护主义的一些国家正在繁荣起来。他指的正在繁荣的国家显然主要是美国,美国建国后不久即推行联邦财长汉密尔顿提出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通过一系列关税立法扶植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除了武力扩张、禁运等传统形式,还出现了外贸国家垄断制、反补贴、反倾销、最惠国待遇、促进企业联合建立卡特尔等保护手段。
——摘编自陆灵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嬗变》
材料二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材料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采取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也并非弱国特有的现象。如英国长期保留传统的经济藩篱,据统计,英国在1796-1845年中的大多数年份关税率是30%-35%.最高的年份达65%。英国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许多进口货物的关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后,欧洲国家响应英国,有保留地开放门户时间并不长。1879年,俾斯麦发表演说呼吁加强保护主义。他指出,广开门户使德国全部产业的发展和整体的经济地位蒙受损失,采取保护主义的一些国家正在繁荣起来。他指的正在繁荣的国家显然主要是美国,美国建国后不久即推行联邦财长汉密尔顿提出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通过一系列关税立法扶植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除了武力扩张、禁运等传统形式,还出现了外贸国家垄断制、反补贴、反倾销、最惠国待遇、促进企业联合建立卡特尔等保护手段。
——摘编自陆灵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嬗变》
材料二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征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也因此得名。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出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分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纯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步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选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价。
材料 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征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也因此得名。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出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分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纯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步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选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价。
2.单选题- (共14题)
4.
公元前5世纪末,亚西比德煽动性演说误导公民大会批准远征西西里。反对派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亚西比德渎神等决议,最终导致远征军的覆灭。这反映了雅典存在( )
A.国家决策的非理性 | B.间接民主的随意性 |
C.独裁统治的武断性 | D.坐庄式的轮番而治 |
5.
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 |
B.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 |
C.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 |
D.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 |
6.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
B.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
7.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它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这支新型人民军队
A.党的领导是其显著特征 |
B.建立伊始***掌握军队领导权 |
C.抗战初期被改编为八路军 |
D.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立下不朽功勋 |
8.
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
9.
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 |
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 |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D.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 |
10.
二战结束时苏联遭受到战争重创和巨大损失,其实力很难与美国相比,根本不可能对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构成威胁。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美国都占有压倒性优势。苏联在中东欧和其他地区政策上表现是防御性的。据此,美国战略思想家们的遏制思想是
A.促进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 |
B.旨在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以结束冷战 |
C.基于均势政治上的缓和 |
D.将苏联作为冷战对手的一种假设 |
11.
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军队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而唐中后期,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 |
B.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门阀势力 |
C.大运河运输物资的支持 |
D.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 |
12.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
B.低廉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
D.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英国纺织品的倾销 |
13.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
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
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
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
14.
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 B.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
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
15.
从工厂制到股份公司制,从个人所有及合伙制到行业垄断的形成,工业化又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
A.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B.促进了近代化城市的逐渐兴起 |
C.推动了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
D.培育了科技为先导的经济理念 |
16.
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
B.追求民主法制,反对禁欲苦行 |
C.体现新旧交替,彰显人性价值 |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