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4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3.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20年代末在中国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其初起时是乡村教育运动,主要参与者有美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大专院校以及从事职业教育和平民教育的教育家和团体。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乡村教育运动很快转向乡村建设。1930年后,各种乡村建设试验区在各地涌现。乡村建设工作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民党中央的重视。1932年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决定建立“县政建设试验区”,将民间的乡村建设和官方的地方自治相会合,1933年,乡村建设协进会的召开,使各地分散的乡村建设运动走向合作。虽然乡村建设运动在提高教育水平、改良农业、移风易俗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最终并未实现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不过乡村建设运动中广大知识分子“深入民间”,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其历史意义应于以充分肯定。
——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发展演变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

2.单选题(共20题)

4.
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5.
(题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6.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7.
(题文)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8.
“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
A.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9.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在根据地)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无人管理者,由政府代管,招人耕种,并保存其应得地租,代交田赋公粮。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这一规定旨在
A.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C.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维护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
10.
俄国某学者指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该学者旨在
A.强调俄国革命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B.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C.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11.
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12.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13.
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全球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材料表明
A.文明冲突的社会不会有政治经济利益
B.东西文明的对抗决定国际秩序的走向
C.国际政治斗争的新领域将是文化领域
D.冷战时期遏制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14.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从各自的阵营中分离出来并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的对外政策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材料说明
A.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
B.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
C.欧洲崛起摆脱美苏控制
D.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
15.
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A.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B.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D.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16.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17.
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
18.
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
经济法规类别
条数
工商矿业类
21
农林牧渔业
14
交通运输类
6
银行金融类
7
标准器物类
5
特别税则类
11
经济社团类
12
 
A.工商业发展最快
B.金融业不受重视
C.交通发展速度较慢
D.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19.
下图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注:摩托车牌上文字分别是“工业化”、“农业合作化”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0.
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21.
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
22.
工业4.0是德国政府首先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应用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来提高制造业水平。于是,有人用下图形象地概括了二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历程。对r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D.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
23.
《科学的旅程》介绍某一理论时指出:“其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的弯曲,就好像每个大物体都置于一块大橡胶的表面……引力的‘力’并不真正是恒星或行星等物体的特征,而是来自空间形状本身”。这一理论
A.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的不足
B.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C.首次对自然规律作经典总结
D.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3.选择题(共2题)

24.下列几个关于力学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5.下列几个关于力学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