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3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采取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也并非弱国特有的现象。如英国长期保留传统的经济藩篱,据统计,英国在1796-1845年中的大多数年份关税率是30%—35%,最高的年份达65%。英国1846年废除《谷物法》,取消许多进口货物的关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后,欧洲国家响应英国,有保留地开放门户时间并不长。1879年,俾斯麦发表演说呼吁加强保护主义。他指出,广开门户使德国全部产业的发展和整体的经济地位蒙受损失,采取保护主义的一些国家正在繁荣起来。他指的正在繁荣的国家显然主要是美国,美国建国后不久即推行联邦财长汉密尔顿提出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通过一系列关税立法扶植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除了武力扩张、禁运等传统形式,还出现了外贸国家垄断制、反补贴、反倾销、最惠国待遇、促进企业联合建立卡特尔等保护手段。

——摘编自陆灵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嬗变》

材料二: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初期,内迁的一些蒙古贵族、军民由于不肯放弃游牧习俗,便在全国各地霸占农田,辟为牧场,放养马畜等。懂得马上得国,马下治国的世祖忽必烈,为了缓和已经激化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及时地派遣有才干的官员分赴全国各地,解决牧马地与农田的争讼矛盾。如对陕西有争议的钦马地与农田“按图籍以正之,讼由是息”,对云南王府畜马“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所,民得以安”。另一方面,用法律限制各地蒙古军、探马赤军的牧马草地,使“军民各得其所”。对驿站户也明确规定:“诸站原有牧马草地,仰管民官与本站官打量见数,插立标竿,明示界畔,无得互相侵扰,亦不得挟势冒夺民田。”
——摘自洪书云《元代养马业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元世祖养马政策的基本内容。
(2)根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世祖养马政策的作用。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了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8题)

4.
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这表明当时雅典
A.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
B.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
C.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D.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
5.
电影《我的1919》中,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不断被传诵复制。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言的记录。对此,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证明中国要求的合法性
B.宁可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
C.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
D.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
6.
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立宪派的政治活动,由此可见,立宪派
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
四川
蒲殿俊
领导了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四川宣布独立后仁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
湖北
汤化龙
武昌起义后,和革命党合作,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过通电督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
湖南
谭延闿
推动湖南宣告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后,担任都督,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织军政府
 
A.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D.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7.
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将上海、华阴、开封、德州、大沽等兵工厂停办,机器分运巩县、济南和汉阳兵工厂。1935年6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地,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一做法
A.加速了日本侵华步伐
B.意在全力“围剿”红军
C.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
D.旨在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8.
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
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9.
1844年,一个长期居住中国的英国人搜集了中国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标上当地的价格送至英国,看是否能按照这样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说明
A.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B.中国土布制造工艺领先世界
C.家庭生产比社会生产具有优势
D.中国士布具有巨大竞争优势
10.
1961年6月,中央决定城镇人口三年内在1960年底的基数上减少2000万人以上,1961年内争取至少减少1000万人,1962年至少减少800万人。这一措施
A.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B.推动了人民公社化的开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D.公开否定了“大跃进”运动
11.
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