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考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夸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道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音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考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夸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道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音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俄国作家扎米亚金在1920年撰写他的小说《我们》时,他想象了一座城市,经历了200年的世界大战而幸存下来。这座名叫“联合国”的城市,被“大恩主”及其卫兵统治着,致力于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他们下令说,个性妨碍了全体人民福祉的实现,个人需求和情感必须服从理性,而他们垄断着理性的阐释。小说主人公曾短暂地梦想过拥有私人化的爱情和个人思想自由,但他很快被指控为有病。“我们”压倒了“我”。他有意极度夸张的描绘那个社会,随着总体战和革命让国家权力不断增加,国家权力以此前时代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压倒个体。西方也是如此,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威尔逊曾经希望的民主制度的胜利。民族主义激情已被激起,对一些战争老兵和政治领导人来说,它是黩武精神和暴力的一次预演。强化本国力量和荣光的需要是它的正当理由,战后是按照黩武的、威权的模式重塑他们的国家,检验这些新技术和新信仰的时间。
(据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1)作家扎米亚金在小说《我们》中表达了哪些政治诉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战后世界局势逐渐向黩武方向演变?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
材料当俄国作家扎米亚金在1920年撰写他的小说《我们》时,他想象了一座城市,经历了200年的世界大战而幸存下来。这座名叫“联合国”的城市,被“大恩主”及其卫兵统治着,致力于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他们下令说,个性妨碍了全体人民福祉的实现,个人需求和情感必须服从理性,而他们垄断着理性的阐释。小说主人公曾短暂地梦想过拥有私人化的爱情和个人思想自由,但他很快被指控为有病。“我们”压倒了“我”。他有意极度夸张的描绘那个社会,随着总体战和革命让国家权力不断增加,国家权力以此前时代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压倒个体。西方也是如此,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威尔逊曾经希望的民主制度的胜利。民族主义激情已被激起,对一些战争老兵和政治领导人来说,它是黩武精神和暴力的一次预演。强化本国力量和荣光的需要是它的正当理由,战后是按照黩武的、威权的模式重塑他们的国家,检验这些新技术和新信仰的时间。
(据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1)作家扎米亚金在小说《我们》中表达了哪些政治诉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战后世界局势逐渐向黩武方向演变?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
2.单选题- (共6题)
4.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
A.“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围剿” |
B.“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 |
C.“舵手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D.“上新途”是指中共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
5.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 B.抛出马歇尔计划 |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
6.
张之洞在19世纪末认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对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材料主要说明
A.张之洞是洋务派最杰出的代表 |
B.发展民族工业维护国家利益 |
C.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
D.严格禁绝西方人来华滋事传教 |
7.
在无线电和电视时代,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中产阶级的水准。与此同时,人们的闲暇大多花在“嬉戏逗趣的活动”上,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无产阶级化。这反映了
A.无线电和电视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
B.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没能避免人们精神的空虚 |
C.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进步的毒瘤 |
D.工人阶级作为无产者的阶级属性暂时难以改变 |
8.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书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有关这一制度的评价
A.运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粮价,政府重商意识浓厚 |
B.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利益 |
C.避免“谷贱伤农”,亦能防止“谷贵伤民” |
D.目的在于控制市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9.
(08全国卷I,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