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天启《赣州府忘》记载赣州的情况:“乃今凿朴为琱,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谣,转相慕效。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所谓“凿朴为琱,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并评述英国的奢侈消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奢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天启《赣州府忘》记载赣州的情况:“乃今凿朴为琱,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谣,转相慕效。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所谓“凿朴为琱,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并评述英国的奢侈消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奢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哈乔·霍尔本,1951年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觉得在“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这一看法上是该让哈乔·霍尔本闭嘴还是张嘴?结合历史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哈乔·霍尔本,1951年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觉得在“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这一看法上是该让哈乔·霍尔本闭嘴还是张嘴?结合历史史实加以说明。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5题)
4.
古希腊的“陪审法庭”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没有职业法官,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审判。由此可知,“陪审法庭”
A.有利于促进审判过程的公平公正 |
B.直接影响了现代西方的陪审制度 |
C.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和各类习俗 |
D.培养了民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 |
5.
马克斯·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罗马法
A.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
B.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
C.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
D.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 |
6.
下表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法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传唤 | 审理 | 索债(债务赔偿) | 家长权 | 继承及监护 | 所有权及占有 | 房屋及土地 | 私犯(侵犯他人) | 公法 | 宗教法 | 前五表的追补 | 后五表的追补 |
A.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 |
B.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 |
C.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 |
D.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 |
7.
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变化表明
A.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
B.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
C.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
8.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
B.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
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
9.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
C.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
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
10.
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11.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
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
12.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
13.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
B.壮大自耕农队伍 |
C.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
14.
下表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年代 | 不课户 | 不课口 | 课户 | 课口 |
天宝十三载(七五四) | 3888504 | 45218480 | 5301040 | 7662800 |
天宝十四载(七五五) | 3565501 | 44700988 | 5349280 | 8208320 |
乾元三年(七六○) | 1174529 | 14619587 | 758582 | 2370799 |
A.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
B.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
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 |
15.
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
16.
读下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
| 1840年 | 1860年 | 1894年 |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 59732.7 | 60471.0 | 58915.8 |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 620.9 | 628.6 | 612.4 |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 2.5 | 3.5 | 143.4 |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
17.
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