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2016级高三11月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1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成书于1672年。故事题材多曲折离奇。如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故事梗概为:
苏州人文若虚“生来心思慧巧,做著便能,学著便会。琴棋书画,吹弹歌舞,件件粗通”,经商为生,但并不顺利。如有一次购得名人沈石出、文衡山、祝枝山拓了几笔诗画的扇子贩运到北京,却因天气原因,本钱亏空。被迫和一些常走海外的同乡商人出海经商,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橘子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一千多两银子。回程中,在一荒岛捡了一个大鼍壳,被在福建置业开店的波斯商人以五万两银子买下,双方签订合同文书,“一家交货,一家交银,各无翻悔。有翻悔者,罚契上加一”。此后,留居闽中经商,家道殷富不绝。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当时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摘自《郭嵩焘日记》,1877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代之治”集体记忆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感,并评价其观点.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昇执政后,下令严禁抑良为奴,禁止私度僧民,不准流医巫卜活动。为招来北方劳动人手,并使其安心生产,他还宣布免除赋税三年,给予生产者以奖励。他还下令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和丝绢的折纳价格,绢每匹由500文提高至1500文,刺激了人民垦荒和从事农桑的积极性。建国之初,许多文臣武将为求立功扬名,屡屡建议开拓疆土,李昇为修邻睦好,告诫部下:“我之存三国,乃以蔽障者也。疆场之虞,不警于外迁,则宽刑平政,得以施于境内,男不失秉耒,女无废机织。如此数年,国必殷足。”李昇执政后,还大力推行文人政治,“于其所居第旁创为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正由于南唐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加之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在南唐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文学集团。自汉唐以来,外戚与宦官挟主自重,李昇以此为鉴,确立“不以外戚辅政,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规矩。李昇命有关官署制定《升元格》,与《吴令》并行天下,出现了“民始知有邦宪,物情归之”的可喜局面。943年,李昇病逝时,出现了“四方百姓皆涕泣”,“辍食”的动人场面。
——据宋代许载所著《吴唐遗录》等翻译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李昇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昇改革的作用。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建忠,晚清著名外交家、实业家。1877年在留学法国期间,致信李鸿章,指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在保护商会。”所以,“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回国后又主张,“其法宜因民之利,大去禁防,使民得自谋其生,自求其利。”
他在1890年所著的《富民说》中提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富强以致富为先”。认为自中外通商以后,“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进口方面则“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中国多一分之货,外洋少获一分之利,而中国工商转多得一分之生计,凡此皆所谓仿造外洋之货,以聚我未散之财者”。
——据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建忠的经济主张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建忠的经济主张。

2.单选题(共4题)

5.
1926年6月湖南、湖北农会会员人数分别为3.8万人和0.4万人,1927年6月两省农会会员人数分别增加至451万人和250万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
C.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D.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
6.
据史料统计,从1923年到1927年5年中,苏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问题做出了738个决议,平均每年147.6个决议,即每两天半一个。大量的决议、指示雪片似的从共产国际飞来,并由苏联驻中国代表亲自执行。这表明当时
A.新生的苏联急需得到中共支持
B.苏联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大量援助
C.中共缺乏独立领导革命的权力
D.苏共严格执行了共产国际的决议
7.
鸦片战争前,江南农户的粮食产量由明代中叶2173公斤/户下降到1941公斤/户,江南水稻亩产由明中叶294市斤提高到421市斤。据此推知,从明代到清中叶
A.粮食产量呈现下降态势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D.人口压力促进集约化经营
8.
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之初即主张:“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凡制造枪炮、炸弹、铸钱、治水有适生民日用者,均可次第为之”。这说明他
A.意识到民营工业的发展趋势
B.将民本思想与民权学说相融合
C.具备一定的近代海权意识
D.认为疆防比海防更重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