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721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6/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新教育的创办同时也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使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使科举废又不废,不废而废。
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1909年,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1626720人。这个数目,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可观的。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于是,在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13题)

3.
雅典曾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所谓“私心”就是对国家缺乏好感。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说明雅典法律强调
A.公民意识B.人民主权
C.城邦至上D.轮番而治
4.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
A.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B.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C.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
5.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自己被称为首相。这主要说明当时的英国
A.首相违背宪政精神
B.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内阁制尚未形成
D.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6.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7.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工作会谈”,美苏就苏联购买美国谷物的交易达成协议,第二年又达成美国从苏联进口石油协议。据统计,1969—1976年美苏贸易额增加了10倍。这反映了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B.美苏冷战局势趋于缓和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衰落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8.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
A.社会习俗B.区域经济C.边疆治理D.丝绸之路
9.
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10.
雷颐在《历史的裂缝》中写道:“1895年8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光绪帝的这一诏书
A.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需要B.促进了清廷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旨在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D.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
12.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C.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蒙昧中
13.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
A.宣传了早期天赋人权思想
B.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14.
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欧洲经济领域合作加强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D.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15.
20世纪20年代,春晖中学名师荟萃,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蔡元培、李叔同(弘一法师)、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蒋梦麟、于右任……等众多名士前往任教。由此可见
A.我国高中教育当时处于起步阶段B.民国政府重视中等教育发展
C.教育兴国得到部分知识分子认可D.民国中学教育贯彻共和宗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