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
1949年~1958年 | 护照中的外文先后有法文、英文、俄文标识。护照号码多为6位印别号码,护照签发量不大,多前往以苏联汽首的东欧国家。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1959年~1978年 | 逐渐将护照中的俄文改为法文,外文为英文、法文两种文字。护照开始增加简单防伪特征,如水印、凹版印刷等。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护照制度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
1978年~1990年 | 这一时期护照将之前护照中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文字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护照号码也逐渐升至7位数号码,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条例》,才有了专门的法律规定护照的颁发管理。 |
1990年~2000年 | 中国护照逐渐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护照标准设计,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护照号码由7位升为9位。 |
2000年以后 | 普通护照签发数量又迎来一次新的高潮,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对申领护照的当事人和相应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规定。2012年5月启用电子护照,我国护照签发已迈入全数字化的新时代。 |
——据李悦勤《中国普通护照的演变与发展探析》等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护照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循资格》继承北魏《停年格》的思路,把官资、停替年限和选数结合起来考虑,所奉行的原则是“凡官罢满,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卑官多选,高官少选,贤愚一贯,必合乎格者乃得铨授。自下升上,限年摄级,不得逾越”。从根本上讲,它带来的铨选规范,是以牺牲“选贤任能”原则为代价换取的。……两宋时期,循资原则极大地膨胀起来,进而形成了无处不在而又具有赵宋特色的资格之法。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资格之法施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资格之法对中国古代官僚选任的影响。
材料 唐《循资格》继承北魏《停年格》的思路,把官资、停替年限和选数结合起来考虑,所奉行的原则是“凡官罢满,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卑官多选,高官少选,贤愚一贯,必合乎格者乃得铨授。自下升上,限年摄级,不得逾越”。从根本上讲,它带来的铨选规范,是以牺牲“选贤任能”原则为代价换取的。……两宋时期,循资原则极大地膨胀起来,进而形成了无处不在而又具有赵宋特色的资格之法。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资格之法施行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资格之法对中国古代官僚选任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9题)
4.
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
A. 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 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A. 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 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5.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最终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 |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
6.
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官员出身逐渐发生变化 |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
7.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
A.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 |
B.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
C.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 |
D.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 |
8.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
C.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
D.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
9.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
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
D.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 |
10.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正月 | 命女红趣织布 |
二月 |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
三月 |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
六月 | 命女红织缣缚 |
八月 |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
十月 |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
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
11.
如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
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 |
C.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 |
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
12.
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C.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
D.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
13.
下面是1750年—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分额(%)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整个欧洲 | 23.2 | 28.1 | 34.2 | 53.2 | 61.3 | 62 |
英国 | 1.9 | 4.3 | 9.5 | 19.9 | 22.9 | 18.5 |
法国 | 4.0 | 4.2 | 5.2 | 7.9 | 7.8 | 6.8 |
德国 | 2.9 | 3.5 | 3.5 | 4.9 | 8.5 | 13.2 |
美国 | 0.1 | 0.8 | 2.4 | 7.2 | 14.7 | 23.6 |
日本 | 3.8 | 3.5 | 2.8 | 2.6 | 2.4 | 2.4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印度 | 24.5 | 19.7 | 17.6 | 8.6 | 2.8 | 1.7 |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18世纪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潮流 |
B.德国发展速度最快,与英国抢占世界市场 |
C.世界经济中心从亚洲逐步转移到欧洲 |
D.两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14.
十八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魁奈曾说:“在所有商业的交易中,出卖者和购买者是相对立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订立契约。他们自己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的利益相一致的,因为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这说明魁奈
A.崇尚契约精神 |
B.意图规范市场 |
C.代表商人利益 |
D.主张经济自由 |
15.
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 河北户 | 占河北耕地 | 山东户 | 占山东耕地 | 河南户 | 占河南耕地 |
10亩以下 | 51.4% | 14.6% | 57.4% | 19.8% | 55.0% | 15.2% |
10—50亩 | 41.1% | 49.6% | 37.8% | 52.2% | 38.4% | 49.9% |
50—100亩 | 5.8% | 20.3% | 3.9% | 16.9% | 5.0% | 19.2% |
100亩以上 | 1.7% | 15.5% | 0.9% | 11.1% | 1.6% | 15.7% |
A.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B.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 |
C.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 |
D.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
16.
1961年国家征购粮食的数量是4050万吨,与1959的6740万吨义务交纳粮食相比,这个数字大大下降了,农村保留的产量份额上升到82.5%。由此可见
A.“大跃进”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
B.“二五计划”实施加剧了农业的劣势 |
C.农村的消费急剧下跌的态势得以缓解 |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倾向于以农业为重 |
17.
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
B.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
C.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
D.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
18.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
B.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
19.
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止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所著的《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之道路》。”桑戴克认为这两本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A.日心说的提出,否定了统治人类思想千年之久的地心说 |
B.标志着近代科学产生 |
C.对人体结构研究,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
D.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
20.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
D.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
21.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
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
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