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0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2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只有一个地球》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由40个国家提供,在50多个国家152名专家的协助下完成。该书呼吁各国人民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下表为该书不同中文版译序节选:
版本
中文版译序节选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4年版
这本书围绕人类环境问题,散布了许多错误的、反动的论点迎合了超级大国和垄断集团的需要。妄图使人们相信解决环境问题是根本不用去触动造成污染的主要根源——资本主义这一罪恶制度,妄图转移世界反殖、反霸、反帝斗争的大方向。为了便于在这一领域中与帝、修、反开展争锋相对的斗争,我们把《只有一个地球》一书译出,作为反面教材,供领导和有关同志批判。
1983年版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
本书指出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吁中国人民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推动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广泛的影响。
199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列入“绿色经典文库”
当年出席斯德哥尔摩会议的中国代表成员曲格平在为它写的序言中将其称为‘世界环境运动史上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
 
根据料中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必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指的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半殖民地型的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协定关税、洋行垄断、长期入超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不等价交换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又失掉了海关行政权。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物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这自然极有利于外国商品在华倾销,而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物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1931年贸易总值达23.4亿余海关两,入超达5.2亿余海关两。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抗日战争时期,币制混乱,若折合美元计算,则1941年后方和沦陷区合计,贸易总额仅保持1931年水平(未计美元贬值)。战后,1946年,贸易总额有了一定增长。
贸易总额中,各国所占比重则以它们在华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的消长为转移。大体上,早期是英国执牛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渐居上风,抗日战争后则为美国所独占。

——摘自《中国近代贸易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关税主权的演变进程,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六科设掌印长官“都给事中”1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七品),“给事中”若干(从七品),是六部独立监察机构,不隶属其他部门。凡六部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明朝出现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的科道并立现象,同时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明朝对科道官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监察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鉴察改革的影响。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伊拉克虽然在1921年就宣布独立,脱离了英国的委任统治,但英国通过为期25年的《英伊同盟条约》继续对伊拉克进行控制。在(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伊拉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共产党,库尔德民主党等反帝反封建政治力量迅速活跃起来,在军队中也仿效纳赛尔,建立起若干个“自由军官组织”。1958年7月14日爱国军人在复兴党、伊拉克共产党等党派和广大群众支持下发动起义。
新政权成立后,宣布废除封建君主制,释放政治犯,实行民主政治。对外奉行反帝反封建政策,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7月15日宣布推出巴格达条约,接着又退出英镑区,封闭和没收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伊拉克的弹药装备,收回了英国在伊拉克的空军基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拉克“7.14革命”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7.14革命”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直言政事触怒刘瑾,被下诏狱,廷杖40,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春,抵达蛊毒瘴疠弥漫,人烟稀少,民族杂居,语言不通,尚属蛮荒的谪所。栖居山洞,种粮、菜,苦熬度日。
王守仁身为贵公子,又患病,居此坏境,深知随时有倒毙的危险,他极力排除生死杂念,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苦炼制心功夫,力图发挥“心”(主观精神)的作用来战胜险恶环境,以求得到自我解救。一日,“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正是他否定程朱理学而建立心学体系之关键。
此后,他原本消沉苦闷的心境豁然开朗,由此焕发了主观精神。他鉴于当地各民族生活方式落后,便教之范土架木以居。又建造龙冈书院,他便在此授徒讲学,教授各族居民。
——摘自舒大刚主编《中国历代大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龙场悟道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王守仁的龙场悟道。

3.单选题(共10题)

6.
有学者认为:“在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7.
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导致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A.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B. 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
C. 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 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8.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9.
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C.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D.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10.
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C.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
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11.
下表是《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北方
87%
76%
61%
68%
50%
29%
26%
南方
13%
24%
39%
32%
50%
71%
74%
 
以下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古代的战争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
B.中国古代北方经济比南方经济发达
C.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影响战争比例的变迁
D.中国古代南方战争的次数比北方的次数多
12.
1936年3月,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订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7亿元,建立一批国营重工业、工矿企业。其旨在
A.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工业体系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实行国家干预减轻经济危机影响
D.调整经济结构应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13.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从1985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该做法目的是
A.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B.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C.增强企业活力和自主权
D.推动城市的改革全面展开
14.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其讲学强调“逆乎常纬,独辟新路”,“以孔佛理学为体,以西学为用;讲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作比较证明。”这一变化
A.顺应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需求
B.体现了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
C.受维新变法的直接影响
D.是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结果
15.
史学界对“张献忠屠川”一直争论不休,以下是不同史籍和专家关于“张献忠屠川”的历史叙述和认识。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记述
出处
“献忠黄面长身虎颔……坑成都民于中园……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明史》
“清将梁一训驱残民数千,,北走至绵州,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
《客滇述》
“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清史稿·王骘传》
全国著名张献忠研究专家王纲认为“大西政权定都成都后,一开始并没有滥杀无辜……但如果把明末四川人口减少都归于张献忠的责任,就不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首届张献忠全国学术会综述》
 
A.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因“张献忠屠川”
B.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是因“清军屠川”
C.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与“张献忠屠川”无关
D.明末清初四川战乱较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