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奥古斯丁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奥古斯丁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吕世伦《当代法的精神》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迅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认为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校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
——摘编自杨东平《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界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校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
——摘编自杨东平《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界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后,美苏双方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压,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这就形成了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1959年,美苏进行了戴维营会谈,尽管双方没有做出实质性让步。但是,双方宣布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也实现了美苏暂时的缓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柏林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材料
1953年后,美苏双方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压,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这就形成了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1959年,美苏进行了戴维营会谈,尽管双方没有做出实质性让步。但是,双方宣布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也实现了美苏暂时的缓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柏林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曾子,名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曾参守孔子墓三年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摘编自《曾子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的原因。
曾子,名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曾参守孔子墓三年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摘编自《曾子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2题)
6.
在雅典,如果新法有害于城邦民主,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控告成立的话,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陪审法庭对违宪新法可宣布将其撤销。这说明雅典
A.法律必须以民主为基础 |
B.法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
C.制约着法律的与时俱进 |
D.贵族垄断国家行政权力 |
7.
《民法大全》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表明
A.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B.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
C.罗马法的规定存在着形式主义 |
D.罗马法对宗教皇权未构成制约 |
8.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由此可知
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 |
B.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 |
C.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
D.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 |
9.
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
B.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
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
D.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
10.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主要基于
A.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
B.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
C.美国在两极对峙局面中处于劣势 |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
11.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原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
12.
据IMF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48%(按美元汇率计算),超过美国的22.5%。预计-202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速虽将放缓,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将达到28%(按美元汇率计算)。这说明
A.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中心 |
B.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
C.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
D.中国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
13.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
14.
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A.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美国 |
B.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
C.价值观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表现 |
D.文化渗透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 |
15.
对于宋朝的评价,以钱穆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大多冠以“积贫积弱”的定位,而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却给以“商业革命”等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A.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 |
B.囿于史料的缺失制约了对宋朝的研究 |
C.国内的定位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 |
D.问题研究视角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
17.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 |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
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
18.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由此可以看出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0 | 0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19696 | 100 |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 |
B.传统小农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西方世界 |
D.列强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19.
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经济体制的改革 |
B.法律制度的健全 |
C.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对外开放的深化 |
20.
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75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
B.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
C.中共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
D.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 |
21.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理学维护专制等级制度 |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
C.政府保障平民教育权利 |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
22.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
B.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
D.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
23.
普罗塔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普罗塔戈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
B.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
C.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
24.
加尔文的先定论有这样的理解:神在创世以前,在永恒之中就已经选召了圣徒。但是,神的旨意里面已经包含了他允许受造物有自由的意志。所以,神虽有主权,人却有责任。与此说法相近的思想理念是
A.“自助者天助之” |
B.“制天命而用之”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天生我材必有用” |
25.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由此得出
A.汉字最早起源于鸟兽蹄印 |
B.文明的形成受益于生活的启迪 |
C.神话故事揭示了历史真相 |
D.仓颉造字宣告文明时代的到来 |
26.
“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已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由此可知孙中山意识到
A.反满革命还要继续 |
B.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
C.民族革命的长期性 |
D.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