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民主”依赖“法治”,“法治”推进“民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被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
——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中“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确立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并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精神一直维持不辍”的表现。
材料一 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走向。……从此,宪法精神被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保障。以后的中国历史,尽管宪法的命运多舛,但宪法的精神一直维持不辍。
——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中“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确立中国“民主共和”政治走向的法律文献,并结合史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精神一直维持不辍”的表现。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开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 1990 年 4 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 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 年,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 11 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 4 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材料二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中国改革面临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于 1992 年春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就“市场经济”是不是必然姓“资”,以及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问题,做了清楚明白的回答,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模式。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1)阅读材料一,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共产党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有关市场经济思想的表现。
材料一 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开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 1990 年 4 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 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 年,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 11 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 4 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材料二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中国改革面临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于 1992 年春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就“市场经济”是不是必然姓“资”,以及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问题,做了清楚明白的回答,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模式。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1)阅读材料一,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共产党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有关市场经济思想的表现。
3.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心目中的文明大国近似开明的或合乎情理的专制国家。他认为应由服膺理性的开明练达的少数人(国王和他的顾问)掌握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出生相当卑贱的卢梭则大声疾呼,人性中最好的品质,诸如善良、无私等都是自然的产物,他渴望有一个人人都能觉得自己是其中一员的共和政体,同时强调主权“统一不可分割”。
(2)材料二中的“启蒙运动”指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结合1919年的史实,概述“启蒙运动”不断高涨的表现。
材料一 伏尔泰心目中的文明大国近似开明的或合乎情理的专制国家。他认为应由服膺理性的开明练达的少数人(国王和他的顾问)掌握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出生相当卑贱的卢梭则大声疾呼,人性中最好的品质,诸如善良、无私等都是自然的产物,他渴望有一个人人都能觉得自己是其中一员的共和政体,同时强调主权“统一不可分割”。
——据《世界文明史》、《现代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北京青年学生于1919年1月创刊《新潮》杂志,介绍西洋思想,批评时弊,在青年学生中颇有影响。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并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建立分会。青年学生创建的这些新式刊物和进步团体,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据刘祥英《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三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伏尔泰和卢梭政治主张的异同点,并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2)材料二中的“启蒙运动”指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结合1919年的史实,概述“启蒙运动”不断高涨的表现。
2.单选题- (共18题)
4.
英国国歌产生于 18 世纪 40 年代,名为《天佑国王》,今称为《天佑女王》。其中歌词写到“上帝保佑女王,祝她万寿无疆,……让我们齐仰望,神佑女王!”这表明英国
A.君权神授 | B.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 C.国王地位崇高 | D.国王掌握实权 |
5.
有同学在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叙事中看到如下表述:“割绿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二十多个岛屿”“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据此可知,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以上引文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
8.
如下图所示,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据此判断下图所列三个国家从左至右依次是


A.德国、美国、中国 |
B.中国、德国、英国 |
C.德国、中国、英国 |
D.美国、德国、中国 |
9.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0.
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11.
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采取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A.1953年 |
B.1958年 |
C.1975年 |
D.1983年 |
12.
历史学家钱乘旦指出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反映了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冲击着传统社会之时,在英格兰存在着一种普遍增长的不安情绪和怀疑思潮,近代人的主观反省和自我怀疑构成了该角色行为的基础。”该作品应该是
A.《神曲》 | B.《十日谈》 | C.《哈姆雷特》 | D.《蒙娜丽莎》 |
13.
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A.人性解放 |
B.政治启蒙 |
C.禁欲主义 |
D.与上帝对话 |
1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
② |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
③ |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
④ |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
A.②③①④ |
B.②④③① |
C.③②①④ |
D.④②①③ |
16.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最早 |
B.指南针经由陆路传到阿拉伯 |
C.都是经过阿拉伯传播到西方 |
D.是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 |
17.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由需求引起发明的模式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一个领域的发明产生了不平衡,会刺激其他领域相反的发明来纠正这种不平衡。”下列发明的史实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飞梭 珍妮机 |
B.飞梭 水力织布机 |
C.骡机 水力纺纱机 |
D.水力纺纱机 水力织布机 |
18.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A.民主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
20.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回眸》图片展中,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入选的是( )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 B.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
C.中国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D.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