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西省吉水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17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5/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问。
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
2.
   100年前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当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自《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据材料一,分析《新青年》杂志创办的社会背景。据材料二,指出其为什么以“青年”为刊物的名号?
(2)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所说“解放”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这种“解放”的?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及新文化运动兴起,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社会影响。
3.
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共10题)

4.
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A.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5.
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由竟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
B.斯大林时期强调了机会均等
C.今天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
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
6.
日本教科书就甲午战争曾这样写道:“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并最终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清朝北洋舰队。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这一介绍
A.对日本胜利的分析全而合理B.揭示了清政府战败的根源
C.无视洋务运动的军事近代化D.意图掩盖日本的侵略性质
7.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段话实际上
A.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体制的厌恶
B.为资产阶级永久统治做辩护
C.承认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D.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
8.
由于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只有靠举行会议才能行使职权,而一般每年一次例会,会期又较短,且代表多为兼职。故全国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都设立了常务委员会,作为本级人大闭会期间的常设机关。可见,我国人大常设机关设置的直接意图是(    )
A.弥补我国民主集中制的局限
B.完善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
C.减轻国家和地方财政的负担
D.保证各级人大工作的连贯性
9.
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载:“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从中可以获悉当时
A.农村集市开始出现
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C.草市经营有时空限制
D.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10.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11.
十六世纪初,一位欧洲学者写了《骑士手册》,谈到研究《圣经》的方法:“《圣经》里包含着耶稣的教义,没有人为掺染。”又说:“《骑士手册》是要纠正一些人的错误,他们把宗教说成是由清规、戒律和外在的宗教仪式组成,他们完全不懂崇敬的真正本质。”这位学者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那种思潮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自由主义
D.现代主义
12.
《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
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
13.
“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B.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C.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动摇了传统宗教信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