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脱亚入欧
1885年,“脱亚入欧”出现在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主办的《时事新报》上,旨在倡导西化。
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日)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1897年驻华武官神尾光臣拜见张之洞时说:“前年之战,彼此俱误。今二日西洋人日炽,中(中国)东(东即东洋)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
——《张之洞全集》(第三册)
材料三“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日本政府于1890年颁布)
材料四(1901年,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托发表演讲)“日本的道德,随着明治维新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儒教陈腐了,佛教不行了,武士道也没有人提了。……今后为了确定日本的道德,必须使构成了日本从来的道德思想的根底的东西(武士道),永远发展下去……不能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调和的(西洋)道德主义,在日本绝不能繁荣。”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的本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二中“前年之战”指何事件?
(2)材料一的“脱亚论”与后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脱亚入欧”论?
1885年,“脱亚入欧”出现在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主办的《时事新报》上,旨在倡导西化。
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日)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1897年驻华武官神尾光臣拜见张之洞时说:“前年之战,彼此俱误。今二日西洋人日炽,中(中国)东(东即东洋)日危,中东系同种同文同教之国,深愿与中国联络。”
——《张之洞全集》(第三册)
材料三“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日本政府于1890年颁布)
材料四(1901年,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受陆军教育总监部委托发表演讲)“日本的道德,随着明治维新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儒教陈腐了,佛教不行了,武士道也没有人提了。……今后为了确定日本的道德,必须使构成了日本从来的道德思想的根底的东西(武士道),永远发展下去……不能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调和的(西洋)道德主义,在日本绝不能繁荣。”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的本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二中“前年之战”指何事件?
(2)材料一的“脱亚论”与后三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脱亚入欧”论?
2.
留学大潮与近代中国
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国曾出现三次留学大潮,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最终,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第一批留学生在“轮船招商局”门前的合影
材料二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赴日留学日渐成风。据统计,1901年为280人,1902年9月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留学生中有黄兴、秋瑾、陈独秀、鲁迅等人。
材料三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1)概括三次留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何不同?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次留学的学习内容为何有此变化?
(3)谈谈三次留学大潮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国曾出现三次留学大潮,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最终,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第一批留学生在“轮船招商局”门前的合影
材料二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赴日留学日渐成风。据统计,1901年为280人,1902年9月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留学生中有黄兴、秋瑾、陈独秀、鲁迅等人。
材料三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1)概括三次留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何不同?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次留学的学习内容为何有此变化?
(3)谈谈三次留学大潮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5题)
5.
2018年7月,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大型展览。此次展览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1919年—1945年 |
B.1921年—1949年 |
C.1919年—1949年 |
D.1931年—1945年 |
6.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俄国不仅从西方输入工业革命,而且还从西方引进信仰作为反对西方的武器,这是1917年创造的俄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新起点。”材料中的“信仰”是指
A.基督教义 |
B.人文主义 |
C.启蒙思想 |
D.共产主义 |
8.
“大雾弥漫。大雾遮盖了流淌于排排轮船和肮脏的污染水源之间的泰晤士河。大雾笼罩着埃塞克斯郡的沼泽与肯特郡的高地。……”文中情境发生于
A.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
B.大革命时期的法国 |
C.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
D.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
9.
下表为英法美德四国工业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导致列国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国别 年份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1870年 | 23% | 13% | 32% | 10% |
1913年 | 38% | 16% | 14% | 6%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
B.垄断与资本输出 |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
D.世界市场形成 |
12.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 |
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 |
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