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实验班)第三次质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16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他明确指出“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他主张国家积极介入工商业以增加经济性收入,对盐、铁、酒实行专卖。他还认为商品流道可以“均有无而通万物”。在对外贸易方面,桑弘羊认为货币的多少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但他不把货币的取得作为对外贸易的目的,而是以货币为“末”、为“虚”,以供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物品为“本”、为“实”。他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出口,并大量输出国内丰富的黄金和丝绸,就能从敌国换取国内需要的商品,既可以削弱敌国,还可以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这些措施为汉武帝的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桑弘羊思想在后代王朝中虽不时被采用为财政剥削手段。但始终遭到各方面的围政和蔑视,没有上升为经济政策。
——摘编自《汉代著名的法家一桑弘羊》等
材料二柯尔伯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在任内他先后颁发有关工业生产的法令达190项,通过给工场主发放贷款,封赐特权,颁发补助金,由国家出资兴建皇家和私人手工工场,招揽国外能工巧匠,发展手工业生产,柯尔伯发现各封建领地设置重重关卡,于是建立了14个省的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撤销关卡,实行商品流通自由。柯尔伯尤其保护法国对外贸易,支持建立对外贸易公司、发展对外殖民贸易,并通过外交途径与土耳其、英国等国签订商约、保护法国商人利益。这些政策将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使法国经济在当时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桑弘羊与柯尔伯经济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桑弘羊与柯尔伯经济思想的不同历史命运并分析造成不同命运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尽管秦行基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本投降,得到苏联同意。朝鲜半岛解放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例》,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周恩来的观点。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建立后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社会经济,如何迅速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也是汉政权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西汉政权积极倡导树立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至文景时,新的主流价值观逐渐形成,主要包括崇尚自由、讲求仁孝和追求富强等几个方面。经过汉初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西汉中期已是民富国强,但先前的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西汉又到了需要变革的时期。武帝甫一即位,就高高举起变革的大旗,内部大刀阔斧地改革,对外主动用兵,以解决内忧外患。西汉中期形成了强调忠孝、积极进取的主流价值观。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主流价值观的变化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不能使用汉代相关史实)。

3.单选题(共12题)

5.
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怠慢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上表反映出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6.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B.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D.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7.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

14.25
4.98
袈裟布

10.68
4.98
棉纱

6.94
4.86
 
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B.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8.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系列的巨大屈辱与挫折,使得“亡国灭种”成为当时的核心话题之一。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据此可知
A.唯物主义史学家成为史学界主角
B.历史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历史教材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9.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上对美国、苏联的盟国和与其接近的国家,或定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凶”,或视作“修正主义的伙伴”、“赫鲁晓夫的走狗”,推行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外交路线。有学者称之为“黑屋外交”。在当时,这种外交政策的推行
A.加剧了冷战的紧张程度
B.恶化了自身的处境和形象
C.有助于计划经济的实施
D.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
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碟”,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即可买卖。这一规定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C.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11.
《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尊华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国的气度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农耕文明的包容
12.
下表为甲午战争前(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表。提此可知
项目
投资额(千两)
占总数(%)
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
100000
50.0
附股于外商企业
12000
6.0
投资城市房地产
30000
15.0
投资商业、银钱业
53000
26.5
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
5000
2.5
 
A.买办资本的投资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
B.洋务企业发展离不开办资本的投入
C.买办资本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有限
D.买办资本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
13.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14.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B.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15.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B.新史学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
C.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16.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