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2.
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3.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联合国维和是由本组织制定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手段。“第一代维和行动”是以1948年向中东地区派遣“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为开端。维和行动本质上是军事性质的,包括监测、监督、证实停火,实现初期和平协定,这种传统的维和行动通常不直接介入解决冲突的政治进程。冷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如恐怖主义、贩毒、移民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日益突显出来。冷战后开启的“第二代维和行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维和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了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即包括监督或组织选举,军人复员和武器控制,协助宪法或司法改革的执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维和部队的组成不仅包括军队,还包括警察和文职人员,旨在全面落实和平协议。
中国对联合国维和经历了从反对、默许到参与的变化过程。冷战结束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1989年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此后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热点地区,为全球的和平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联合国官方网站关于“维护和平”专题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冷战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联合国维和是由本组织制定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手段。“第一代维和行动”是以1948年向中东地区派遣“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为开端。维和行动本质上是军事性质的,包括监测、监督、证实停火,实现初期和平协定,这种传统的维和行动通常不直接介入解决冲突的政治进程。冷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如恐怖主义、贩毒、移民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日益突显出来。冷战后开启的“第二代维和行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维和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了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即包括监督或组织选举,军人复员和武器控制,协助宪法或司法改革的执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维和部队的组成不仅包括军队,还包括警察和文职人员,旨在全面落实和平协议。
中国对联合国维和经历了从反对、默许到参与的变化过程。冷战结束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1989年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此后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热点地区,为全球的和平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联合国官方网站关于“维护和平”专题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冷战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2.简答题- (共1题)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对币制进行彻底整顿:“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朝廷主持造币的机构)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或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汉武帝创五铢钱制直到隋末,其间垂七百三十九年,尽行五铢延用不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汉初以来,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其结果,造成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到了武帝时代,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对币制进行彻底整顿:“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朝廷主持造币的机构)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或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汉武帝创五铢钱制直到隋末,其间垂七百三十九年,尽行五铢延用不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3.单选题- (共15题)
5.
有学者认为:“在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
B.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
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
D.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
6.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雅典思想家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但西塞罗认为大时多数希腊人“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就连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这表明
A.希腊文明对罗马法的影响有限 |
B.雅典公民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 |
C.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走向衰落 |
D.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断裂 |
7.
著名学者何新在其著作《希腊伪史考》(2013年出版)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如,古希腊只是一个地名而非一个殖民帝国;亚里士多德著作太多、范围太广,更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这些观点,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著作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
C.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D.历史研究没有可信的定论 |
8.
公元前6世纪,梭伦设立公民陪审法院,规定: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按照一定顺序轮流参加案件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人数大约是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往票箱内投放石子的方式投票表决。这一规定
A.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 | B.适应了当时的民主政治体制 |
C.避免了司法中的集体暴政 | D.构建了现代陪审制度的框架 |
9.
希腊雅典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A.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 B.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
10.
公元前417年,雅典人准备通过陶片放逐法流放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雅典人因此感到愤怒,从此取消了该法。这反映出陶片放逐法
A.只是用于打击政敌的工具 |
B.根本无法维护民主制度 |
C.主观随意性强难以维持 |
D.存在制度缺陷易于操纵 |
11.
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他的意思是罗马法
A.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 |
B.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 |
C.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 |
D.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 |
12.
马克斯·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
B.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
D.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 |
13.
下表目录为某著作的局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小州的胜利”,指参议员每州两名顾及小州利益 |
B.“着火的房子”,反映联邦制下出现危机 |
C.“人类的五分三”,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来计算人口 |
D.“瑕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功绩远大于局限 |
14.
据统计,1871—1914年,德国共派出了548名外交官,其中贵族出身者为377名,占总数的69%,大使级外交官更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属于高级贵族或旧的乡村贵族,只有派驻巴黎的舍恩男爵来自贵族化的工业家家庭”;非贵族出身者只能担任其中无关紧要的职位。材料可以说明统一后的德国
A.外交事务上全为容克贵族垄断 |
B.经济上贵族有雄厚实力 |
C.官员选拔上全以家族背景为准 |
D.政治上保留着贵族特权 |
15.
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而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他主要想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
B.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
C.两党制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力保证 |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
16.
下图是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对此图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的是

A. 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C. 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D. 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A. 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C. 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D. 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17.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认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实上起着准宗教的功能。皇帝无权阅读史官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故帝王将相惧怕史官。这种情况说明了
A.历代帝王十分重视以史为鉴 |
B.后世评说对帝王将相的制约 |
C.传统人伦思想制约帝王行为 |
D.帝王将相功过由史官来决定 |
18.
20世纪以前的历史著作每当论及美国,都赋予赞歌般的评价,历史研究者们相信宪法是美国全民的杰作和天才创造;20世纪初,历史学家认为关于召开制宪会议的提议,并未经过直接或间接的人民表决,大量没有财产的人民始终未曾参与制宪的工作。据此可知
A.历史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
B.多角度客观的反映了历史事实 |
C.美国宪法本身具有多样性 |
D.刻意追求历史结论而进行创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