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对比是1:10,换言之,同一块土地改为农场式经营就可提高9倍的土地收入。16世纪寺院土地拍卖中,购买量最旺盛的是乡绅。不仅由于他们财力雄厚,还由于他们渴望用农场方式经营土地,获取利润……难怪贵族中最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如肯特伯爵、巴特伯爵等也都试图进行农业改革,尽管这样的贵族很少。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直收年岁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实,即前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也?差银岂可免也?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是种田求富反贫矣。”
——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七
材料三、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英国与18—19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农村经济状况对两国的影响。
材料一、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对比是1:10,换言之,同一块土地改为农场式经营就可提高9倍的土地收入。16世纪寺院土地拍卖中,购买量最旺盛的是乡绅。不仅由于他们财力雄厚,还由于他们渴望用农场方式经营土地,获取利润……难怪贵族中最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如肯特伯爵、巴特伯爵等也都试图进行农业改革,尽管这样的贵族很少。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直收年岁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实,即前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也?差银岂可免也?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是种田求富反贫矣。”
——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七
材料三、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英国与18—19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农村经济状况对两国的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的这些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材料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1901年 |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
1903年 |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
1908年 |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 |
1910年 |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 |
1911年 | 实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的这些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1题)
3.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一般都把“民主”理解为古希腊式的民主,因此认为民主是危险的,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必须有人民的存在。为此,美国1787联邦宪法规定
A.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 |
B.国家实行联邦制共和制 |
C.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 |
D.两院实行不同的选举制 |
4.
“万民法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他们轻视所有的外国法律,一部分是由于他们不愿以其本土的市民法的利益给予外国人。……只是由于政治需要而强使他注意的一种制度。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附属物’。”据此,法学家梅因认为万民法
A.比公民法的地位高 |
B.损害了罗马公民的利益 |
C.是外国人自身的法律 |
D.是被迫发展出来的法律 |
5.
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A.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
B.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
C.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
D.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
7.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
B.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
C.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
8.
据统计,从1872-1911年3320名官费留学生中,学文科与学军事的占76.32%;1901-1908年中国新知识界所译日、英、美、法、德、俄等用533种书籍中,社会科学类计有413种,占77.49%。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主导对外文化交流 |
B.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
C.正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
D.思想启蒙目标得以实现 |
9.
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A.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
C.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
D.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10.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移民浪潮,如:由江浙向西移民触发的“江西填湖广,湖广(湖南、湖北)填四川”,还有山东人民渡渤海“闯关东”(东北)等。促发这些移民活动的基本原因是原住地
A.自然环境的恶劣 |
B.人口的急剧增长 |
C.长期的社会动荡 |
D.粮食产量的低下 |
11.
唐代中期之前基本没有海上商路,唐代后期开始,中外交通路线有逐渐由陆路向海路、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这反映出
A.陆上商路因战乱而中断 |
B.宋元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
C.经济和贸易格局的变迁 |
D.海路运输更具商业优势 |
1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在淡及工业革命时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在此作者强调工业革命
A.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
B.是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
C.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D.使科学家社会地位提高 |
13.
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
14.
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机制棉布占全国棉布产量的比重变化情况。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推行顺应时代的实业政策 |
B.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封建障碍 |
C.民众救亡图存爱国运动的推动 |
D.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
15.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
17.
据经济学家们估算,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俄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该现象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B.“实业救国”已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C.晚清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D.列强尚未控制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
18.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这从侧面反映出
A.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 |
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 |
C.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 |
D.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 |
19.
卡西尔在《启蒙哲学》中指出,“18世纪哲学不满足于把分析仅仅当作获得数理知识的伟大的思想工具,它还把分析看作所有一般思维之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这种观点在18世纪中叶获得了胜利”。这说明
A.启蒙思想摧毁了封建神学 |
B.哲学研究转向对社会的关注 |
C.理性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 |
D.启蒙哲学基于自然科学发展 |
20.
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
21.
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说:“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月腐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据此可知,康有为
A.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
B.积极维护满清统治 |
C.缺乏爱国主义精神 |
D.强烈反对社会变革 |
22.
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地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
23.
陈独秀认为,孔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这反映出陈独秀
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
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
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 |
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