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1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注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形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

——据梁治平《法辨》、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晋武帝登基时,谷贱而布帛贵,晋武帝欲立平籴法,用布帛市谷,以为粮储。朝中重臣谓军资尚少,不宜以贵易贱。泰始二年,晋武帝又下诏曰:“今宜通籴,以充俭乏。”然朝中大臣并不认同晋武帝的观点,事竞未行。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厉精于稼穑。泰始四年正月丁亥,晋武帝亲耕籍田。庚寅,诏曰:“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能奉宣朕志,令百姓劝事乐业者,其唯郡县长吏乎!先之劳之,在于不倦。每念其经营职事,亦为勤矣。其以中左典牧种草马,赐县令长相及郡国丞各一匹。”是岁,乃立常平仓,农民粮食丰收国家则大量购买以不使粮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且国家也有大量粮食储备,歉收则国家大量出售,以利百姓。
——整理自《晋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曲折过程及启示。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曾大显神威。战后,一些国家都秘密地加速建造潜水艇。休斯在建议中提出,英、美可各拥有潜水艇的吨位为9万吨,日本可拥有5.4万吨。这些限额,实际上已高于当时三国潜水艇的吨位。英国对限制潜水艇的态度最积极。《五国条约》是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就局部裁军问题达成的唯一协议。英美同意在太平洋岛屿之防御设施维持现状。会后,按照条约的具体规定,缔约各国都拆除了一批正在建造和服役的主力舰,并在10年内相对缓和了主力舰的造舰竞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积极支持限制各国潜水艇提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国条约》签汀的背景和日本的得失之处。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鸦片战争及其后续耻辱的触发之下,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视野。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以某种历史的经验和自我的体察方式来寻求答案。这种多重维度的民族意识支撑了鲁迅一生的思想。鲁迅的民族意识通过对“立人”及“改造国民性”等问题呈现出来。他不能通过一种体系化的政治建构来阐述他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相反,他更喜欢用自己的理性态度和人生经验来与“黑暗捣乱”。鲁迅关注的不是将来的“大同社会”,而是坚守现实世界,并固执地追问国民个体在现世的生存状态。这一点也成为鲁迅与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等政治知识分子的最大不同之处。
——摘编自《矛盾与困境: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特点。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文化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但文化主要有下表中的三个特性。
历史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精神信仰的差异和影响,而产生出不同民族之间的互有区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
阶级性
社会中阶级的矛盾和对立,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还表现在文化中。
 
——摘编自刘明翰《人类文明之火:世界文化史话》
阅读材料,提出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题)

6.
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巾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罗马法
A.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
B.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C.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D.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7.
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为此,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A.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力
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
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
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