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形成了自己本身的一套理论化和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中国的官僚制度中的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就削弱了。而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不难看出,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那么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行动上得到上级的肯定,因此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英国官吏制度发展的显著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英两国官僚制度发展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形成了自己本身的一套理论化和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中国的官僚制度中的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就削弱了。而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不难看出,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那么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行动上得到上级的肯定,因此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1853年开始英国议会就提出要改革东印度公司的人事制度,而财政大臣格拉斯顿在议会中提出对英国文官制度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主要集中在财政部和海军部,并对文官的录用、考试、晋升、分级提出了一整套建议,建议的中心是要求确立公开、理性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1855年5月21日,帕麦斯顿内阁颁布了官吏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成立独立考试的三人文官事务委员会,具体研究和实施改革方案。1870年6月4日,格莱斯顿内阁又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类官职”的原则,明确了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英国以文官制度的建立结束了国内政治上的落后、腐败和贪污或者说是政治上的不完善。它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我政治调整的典型。而它的这种做法对世界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当今世界2/3的国家都在实行这种官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现代政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英国在此具有开创性功劳。——摘编自潘卫《英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英国官吏制度发展的显著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英两国官僚制度发展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为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外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时间 | 世界 | 中国 |
18世纪中后期 | 1750年,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GDP共占世界份额17%。 1781年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 1750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至此实现了全部的统一。 |
19世纪前半期 | 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又一次进步。 18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各国事务衙门,成为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
上表为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外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李鸿章等人的“外须和戎”思想不同,张之洞提出“以战练海防,以败练战,数败之后自然渐知制胜之方”。张之洞认为“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他还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并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在办学思想方面,他要求“以忠孝为本,以中学经史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摘编自马帆《张之洞洋务思想浅探》
材料二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张之洞也是洋务派中创办新式学堂最多的一个,他还多次派人赴日本和欧美国家留学。清末湖北留学生占全国四分之一。甲午战后,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他以从江宁带回的500名自强军为基础,扩建成湖北护军前后营,史称这支新军为湖北洋枪队,后来以它为核心又发展成“湖北新军”。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曾说:“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洋务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材料一与李鸿章等人的“外须和戎”思想不同,张之洞提出“以战练海防,以败练战,数败之后自然渐知制胜之方”。张之洞认为“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他还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并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在办学思想方面,他要求“以忠孝为本,以中学经史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摘编自马帆《张之洞洋务思想浅探》
材料二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张之洞也是洋务派中创办新式学堂最多的一个,他还多次派人赴日本和欧美国家留学。清末湖北留学生占全国四分之一。甲午战后,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他以从江宁带回的500名自强军为基础,扩建成湖北护军前后营,史称这支新军为湖北洋枪队,后来以它为核心又发展成“湖北新军”。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曾说:“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洋务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治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治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5题)
5.
2017年6月,因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要求首相特蕾莎·梅下台。特蕾莎·梅最终是否下台,关键取决于
A.特蕾莎·梅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
B.英国女王的态度 |
C.议会对特蕾莎·梅政府的信任程度 |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
6.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 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 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时间 | 地点 | 会议 |
1934.12 | 贵州猴场 | 猴场会议 |
1935.1 | 贵州遵义 | 遵义会议 |
1935.6 | 四川两河口 | 两河口会议 |
1935.9 | 甘肃俄界 | 俄界会议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 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 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7.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
D.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
8.
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 建置 | 作用 |
开皇三年 |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
大业元年 | 开通济渠。 | 接驳洛阳与淮河。 |
开元二十二年 |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