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材料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的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的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治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治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5题)
4.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
5.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 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 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时间 | 地点 | 会议 |
1934.12 | 贵州猴场 | 猴场会议 |
1935.1 | 贵州遵义 | 遵义会议 |
1935.6 | 四川两河口 | 两河口会议 |
1935.9 | 甘肃俄界 | 俄界会议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 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 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D. 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6.
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风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詹景风说:“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體。”这反映出明中后期
A.士商交往,相互影响 | B.文士清高,不同流速 |
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 | 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 |
7.
下表数据选自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许涤新、吴承明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894年消用洋(机)纱量及其相应比重数最有可能是
| 1840 | 1860 | 1894 |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 620.9 | 628.6 | 612.4 |
其中:消用洋(机)纱量(万担) | 2.5 | 3.5 | |
比重(%) | 0.40 | 0.56 | |
A.1.5、0.24 |
B.4.6、0.75 |
C.143.4、23.42 |
D.560.5、91.5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