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13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材料蕴含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紧扣材料且明确、合理,并依据史实予以说明)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乱世者)大部分倒是神学家们,他们先就有做一个宗教领袖的野心,随后不久他们又想当政党的党魁……宗教裁判所曾经无耻地惩罚哥白尼的学说,其实他们用不着害怕,尽管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但决不会因此而损失他们的收入和荣誉……在罗马,内战的结果就是奴隶;而在英国,内战的结果却成了自由。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惟一的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这样楷模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为了要在英国建立自由,无疑地他们付出了代价;正是在血海中间,才能淹死专制政权的偶像;然而,英国人并不以为出了太高的代价,换来了善良的法律……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1733年)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教诲在于劝人向善,以德教人,既没有狂热的迷信,亦无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伏尔泰相信自然赐予人们的天赋道德是存在的。他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个人行为的道德律,就是“天生在我们心中”的“自然道德”的基础。……而中国历史中仁君之治的传统与清初盛时的大一统政府,则被视圭臬的理想政府。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与黄宗羲思想上的异同,并分析伏尔泰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伏尔泰为什么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朝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又有“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人和渤海人。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契丹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和开拓疆域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各族上层人士参与治理,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学习各族的文化和制度,使他们的统治方式与各地区人民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
辽朝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长官由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朝官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辽朝官制改革的意义。

2.简答题(共1题)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于成龙,清朝第一廉吏。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这远未能走上仕途。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湘广等地历练。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这一年他44岁,第一任官职是任广西罗城县知县。罗城地处荒僻,族群关系复杂,民风强悍,条件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一时间,罗城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他在做湖广黄州府同知时,将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并平定地方暴乱。尽管战事紧急,但他仍关心民间疾苦,严令禁止在正常赋税之外再行征收,禁止私自加派,由此民心大安。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推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竟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
——《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成龙的功绩。

3.单选题(共7题)

5.
公元前4世纪,雅典雄辩家德摩斯提尼这样评价雅典的告发制度:“我们现行体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每个将军一生当中都要在你们的法庭上被审判两次或者三次,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一战。没有,一次也没有。他们宁愿选择一个绑匪或者一个小偷的死亡方式,也不愿意战死。”这一评价反映出
A.民众告发对官员的威慑作用有限
B.雅典民主成了政客斗争的工具
C.雅典对官员的监察机制不够完善
D.雅典社会精英沦为民主的牺牲品
6.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着重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颁布了《特种工业奖励法》《小工业及手工业奖励规则》《工业奖励法》,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兴工业,奖励和扶持民营企业,提倡企业改良和采用先进工艺。下列表述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民政府鼓励民族资本投资中小企业B.国民政府兼顾公私企业全面发展经济
C.国民政府有区别地对待国营民营工业D.国民政府使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互补
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形成前,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是因为突破了
A.社会基本制度范围B.计划与市场的对立观
C.完全排斥市场调节D.市场经济“中性”论
8.
康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人类的理性无法认识,人用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数学的代数和几何,人的认识能力由于物自体作用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知觉,然后知性运用范畴去整理这些杂乱的材料,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康德
A.认为可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认为世界是无序、杂乱无规律的
C.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和经验主义者D.认为理性是必然的、科学的知识
9.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神圣的基督教信仰亟待改变B.外用宗教形式内显人文精神
C.文艺的核心仍然是神圣主义D.世俗清醒的世界观还未出现
10.
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主要原因是
A.明朝南北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长期发展导致
C.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戊戌,克安庆。壬寅,次湖口,败友谅于九江,克其城,友谅奔武昌
《明太祖纪》
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朱元璋)欲自将讨之,以问(刘)基。(刘)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自旦及暮不下,(刘)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刘基传》
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
《陈友谅传》
 
A.陈友谅兵败投降
B.朱元璋讨伐陈友谅
C.刘基智取安庆城
D.朱元璋兵败安庆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