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注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形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注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形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
——据梁治平《法辨》、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
材料二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晋武帝登基时,谷贱而布帛贵,晋武帝欲立平籴法,用布帛市谷,以为粮储。朝中重臣谓军资尚少,不宜以贵易贱。泰始二年,晋武帝又下诏曰:“今宜通籴,以充俭乏。”然朝中大臣并不认同晋武帝的观点,事竞未行。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厉精于稼穑。泰始四年正月丁亥,晋武帝亲耕籍田。庚寅,诏曰:“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能奉宣朕志,令百姓劝事乐业者,其唯郡县长吏乎!先之劳之,在于不倦。每念其经营职事,亦为勤矣。其以中左典牧种草马,赐县令长相及郡国丞各一匹。”是岁,乃立常平仓,农民粮食丰收国家则大量购买以不使粮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且国家也有大量粮食储备,歉收则国家大量出售,以利百姓。
——整理自《晋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曲折过程及启示。
材料 西晋武帝登基时,谷贱而布帛贵,晋武帝欲立平籴法,用布帛市谷,以为粮储。朝中重臣谓军资尚少,不宜以贵易贱。泰始二年,晋武帝又下诏曰:“今宜通籴,以充俭乏。”然朝中大臣并不认同晋武帝的观点,事竞未行。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厉精于稼穑。泰始四年正月丁亥,晋武帝亲耕籍田。庚寅,诏曰:“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能奉宣朕志,令百姓劝事乐业者,其唯郡县长吏乎!先之劳之,在于不倦。每念其经营职事,亦为勤矣。其以中左典牧种草马,赐县令长相及郡国丞各一匹。”是岁,乃立常平仓,农民粮食丰收国家则大量购买以不使粮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且国家也有大量粮食储备,歉收则国家大量出售,以利百姓。
——整理自《晋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曲折过程及启示。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曾大显神威。战后,一些国家都秘密地加速建造潜水艇。休斯在建议中提出,英、美可各拥有潜水艇的吨位为9万吨,日本可拥有5.4万吨。这些限额,实际上已高于当时三国潜水艇的吨位。英国对限制潜水艇的态度最积极。《五国条约》是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就局部裁军问题达成的唯一协议。英美同意在太平洋岛屿之防御设施维持现状。会后,按照条约的具体规定,缔约各国都拆除了一批正在建造和服役的主力舰,并在10年内相对缓和了主力舰的造舰竞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积极支持限制各国潜水艇提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国条约》签汀的背景和日本的得失之处。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曾大显神威。战后,一些国家都秘密地加速建造潜水艇。休斯在建议中提出,英、美可各拥有潜水艇的吨位为9万吨,日本可拥有5.4万吨。这些限额,实际上已高于当时三国潜水艇的吨位。英国对限制潜水艇的态度最积极。《五国条约》是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就局部裁军问题达成的唯一协议。英美同意在太平洋岛屿之防御设施维持现状。会后,按照条约的具体规定,缔约各国都拆除了一批正在建造和服役的主力舰,并在10年内相对缓和了主力舰的造舰竞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积极支持限制各国潜水艇提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国条约》签汀的背景和日本的得失之处。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鸦片战争及其后续耻辱的触发之下,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视野。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以某种历史的经验和自我的体察方式来寻求答案。这种多重维度的民族意识支撑了鲁迅一生的思想。鲁迅的民族意识通过对“立人”及“改造国民性”等问题呈现出来。他不能通过一种体系化的政治建构来阐述他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相反,他更喜欢用自己的理性态度和人生经验来与“黑暗捣乱”。鲁迅关注的不是将来的“大同社会”,而是坚守现实世界,并固执地追问国民个体在现世的生存状态。这一点也成为鲁迅与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等政治知识分子的最大不同之处。
——摘编自《矛盾与困境: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特点。
材料 在鸦片战争及其后续耻辱的触发之下,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视野。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以某种历史的经验和自我的体察方式来寻求答案。这种多重维度的民族意识支撑了鲁迅一生的思想。鲁迅的民族意识通过对“立人”及“改造国民性”等问题呈现出来。他不能通过一种体系化的政治建构来阐述他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相反,他更喜欢用自己的理性态度和人生经验来与“黑暗捣乱”。鲁迅关注的不是将来的“大同社会”,而是坚守现实世界,并固执地追问国民个体在现世的生存状态。这一点也成为鲁迅与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等政治知识分子的最大不同之处。
——摘编自《矛盾与困境: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特点。
2.单选题- (共15题)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假如流经公共土地的溪水涧或道使私人领地遭受损失,则(私人领地的)所有者可提出赔偿损失的起诉。”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
A.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
B.保护私有财产权利 |
C.公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
D.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6.
国民党第14集团军在忻口战役后总结出14条经验教训,其中-条就是“敌军成时待遇极优,不惯粗恶食用。我应多配小分队深入敌后方扰袭,阻滞其输送,截夺其物品。”这说明国民党
A. 游击战术取得一定战果
B.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C. 反思并否定阵地战威力
D. 试图尝试机动作战战术
A. 游击战术取得一定战果
B.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C. 反思并否定阵地战威力
D. 试图尝试机动作战战术
7.
加米涅夫等俄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认为,列宁对俄国革命形势的判断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在这个错误的基点上,得出了错误的革命“总公式”,由此可知,加米涅夫等人
A.质疑俄国革命性质转变的必要性 |
B.主张推动俄国革命形势深入发展 |
C.否定列宁以和平方式夺权的提议 |
D.认为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
8.
“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
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 |
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D.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 |
9.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咨文中说:“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的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
A.欲改善对华外交 |
B.加强资本主义 |
C.强调中美差异 |
D.遏制政策成功 |
10.
20世纪60年代前后,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为有核国家,西德也不顾美国与苏联为敌的思想而改善德苏关系。材料表明当时
A.“一起多强”局面形成 |
B.美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
C.西方国家不再以美国马首是瞻 |
D.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
11.
朱元璋即位之初,“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这些措施
A.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 |
B.表明私铸法未被严格执行 |
C.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
D.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 |
12.
美国独立后,华盛顿总统说:“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的基本原则是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尽量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关系。”19世纪初,拉美各国独立后,美国总统门罗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美国此转变
A. 体现拉美各国学习美国民主制度
B. 表明美国开始谋求美洲的霸权地位
C. 说明欧洲殖民国家已开始逐渐瓦解
D. 反映美国随军力增长要称霸世界
A. 体现拉美各国学习美国民主制度
B. 表明美国开始谋求美洲的霸权地位
C. 说明欧洲殖民国家已开始逐渐瓦解
D. 反映美国随军力增长要称霸世界
13.
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
C.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
D.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
14.
下面为19世纪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户)下列各项与该乡居民迁居谋生状况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时期 | 迁出总数 | 迁至他乡务农 | 迁至城镇从事工商 | 出国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A.阶级斗争变化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社会长期动乱不宁 |
D.传统文化没落 |
15.
下表反映了民国初年成立的实业团体统计情况(单位:个),表中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中国
时间 | 数量 |
民国元年 | 40余 |
1913年6月 | 95 |
1915年12月 | 107 |
A.国际环境日益改善 |
B.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
D.民主共和观念发展 |
16.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极刑之后,拒绝了在朋友帮助下可以获得免刑的机会。他宁愿承受法律惩罚,也不愿做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并认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注重道德实践 |
B.民主制度存在局限 |
C.司法裁决失去了民心 |
D.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 |
18.
南宋后期,在荆州和建康设有火药兵器制作院。荆州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在两年多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火箭和十斤重的铁炮壳。这说明
A.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 |
B.火药最先是在南宋发明的 |
C.南宋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
D.火药武器确保了南宋的安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