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下图是各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提取两项信息并加以论述。

——图根据徐毅、巴斯·范鲁文《中国工业的长期表现及其全球比较:1850—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为中心》改编

——图根据徐毅、巴斯·范鲁文《中国工业的长期表现及其全球比较:1850—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为中心》改编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文报刊上,可追溯到1899年英国在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述的《大同学》,称英人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同年,在《今世养民策》中首次提到恩格斯的名字:“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思。”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将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德国“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之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马君武被称为“中国较系统地评介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人”,他于1903年《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对马克思评价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朱执信被何香凝誉为“同盟会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他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片段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思想,简要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某些内容,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理论也有所论列,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原则区别。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在此之后,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期刊和团体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开始加快。1920年,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赴俄,实地考察苏俄社会生活,访问工厂、乡村、机关、部队,及时向国内发回大量通讯报道以及苏俄情况的著述。如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俞颂华的《旅俄之感想与见闻》,李仲武的《游俄国见闻实录》,等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俄的真实情况,吸引了国内众多读者。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和研究苏俄社会制度、革命经验的同时,还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学社等以研究苏俄问题、选派赴苏留学生为主旨的团体,开始有计划地派遣学生赴苏学习,接受苏俄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许多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工读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远涉重洋,赴欧洲(主要是法国)勤工俭学,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据粗略统计,1919、1920 年两年中,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达1600多人。这些青年到欧洲后,一边勤工俭学,一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关注工人运动,努力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各种途径及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状况介绍到国内。
——以上材料均引自于姚宏志:《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引发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状况,并概括分析其特点和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介绍的特点,分析为什么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史实。
材料一 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中文报刊上,可追溯到1899年英国在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述的《大同学》,称英人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同年,在《今世养民策》中首次提到恩格斯的名字:“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思。”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将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德国“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之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马君武被称为“中国较系统地评介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人”,他于1903年《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对马克思评价道:“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朱执信被何香凝誉为“同盟会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他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片段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思想,简要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某些内容,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理论也有所论列,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原则区别。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在此之后,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期刊和团体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开始加快。1920年,瞿秋白、俞颂华、李仲武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员的身份赴俄,实地考察苏俄社会生活,访问工厂、乡村、机关、部队,及时向国内发回大量通讯报道以及苏俄情况的著述。如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俞颂华的《旅俄之感想与见闻》,李仲武的《游俄国见闻实录》,等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俄的真实情况,吸引了国内众多读者。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和研究苏俄社会制度、革命经验的同时,还组建了俄罗斯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学社等以研究苏俄问题、选派赴苏留学生为主旨的团体,开始有计划地派遣学生赴苏学习,接受苏俄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许多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工读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远涉重洋,赴欧洲(主要是法国)勤工俭学,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据粗略统计,1919、1920 年两年中,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达1600多人。这些青年到欧洲后,一边勤工俭学,一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接触工人群众,关注工人运动,努力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各种途径及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状况介绍到国内。
——以上材料均引自于姚宏志:《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引发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状况,并概括分析其特点和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介绍的特点,分析为什么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分界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史实。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英国大学教育开始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牛津和剑桥,那时的大学控制在天主教会手中,教授的内容以神学和经院哲学为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神职人员,国家和其他世俗人员一般都不过问教育。
随着王权的不断扩大和宗教改革的深入,英国开始了大学改革。为了确保两所最高学府牛津、剑桥大学的顺从,1535年,亨利八世派官员巡视了这两所大学,随后发布了皇家指令:大学的所有成员都要承认皇室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本人也将从修道院那里没收来的财产慷慨地捐赠给两所大学,并且由皇室亲自任命院长。国王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分布于神学、希腊语、希伯来语、医学和民法等领域,通过这些皇家任命来加强对大学的影响。爱德华六世的政府,皇家颁布的新法令进一步按照人文主义路线重组课程,希腊语的地位大大提高,相反,拉丁语语法被认为是更适合中等学校的课程,因而被挤出大学的课程。玛丽女王统治时期,全面恢复了天主教制度,学校和大学成为天主教复辟的工具。伊丽莎白女王继位后又对大学进行干预和监督,改变了过去大学由教会独立控制的局面,王室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和监管,这使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大大加强了。在1500年,英国每所大学可以招纳150人,而到了16世纪末,招生的人数大约是原先的三倍。
——改编自徐煜《英国宗教改革与大学教育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大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英国大学改革的意义。
英国大学教育开始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牛津和剑桥,那时的大学控制在天主教会手中,教授的内容以神学和经院哲学为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神职人员,国家和其他世俗人员一般都不过问教育。
随着王权的不断扩大和宗教改革的深入,英国开始了大学改革。为了确保两所最高学府牛津、剑桥大学的顺从,1535年,亨利八世派官员巡视了这两所大学,随后发布了皇家指令:大学的所有成员都要承认皇室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本人也将从修道院那里没收来的财产慷慨地捐赠给两所大学,并且由皇室亲自任命院长。国王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分布于神学、希腊语、希伯来语、医学和民法等领域,通过这些皇家任命来加强对大学的影响。爱德华六世的政府,皇家颁布的新法令进一步按照人文主义路线重组课程,希腊语的地位大大提高,相反,拉丁语语法被认为是更适合中等学校的课程,因而被挤出大学的课程。玛丽女王统治时期,全面恢复了天主教制度,学校和大学成为天主教复辟的工具。伊丽莎白女王继位后又对大学进行干预和监督,改变了过去大学由教会独立控制的局面,王室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和监管,这使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大大加强了。在1500年,英国每所大学可以招纳150人,而到了16世纪末,招生的人数大约是原先的三倍。
——改编自徐煜《英国宗教改革与大学教育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大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英国大学改革的意义。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民主与自由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然而美国悍然发动了越南战争,并在国内实施麦卡锡主义,加之美国总统“伟大社会计划”的失败,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引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新左派运动”。学生们在组织成立宣言中广泛批评了美国社会,呼吁建立人与人之间更真诚的关系。随着南方静坐示威运动和自由乘车运动的节节胜利,他们憧憬着一场能将国家变成“众人参与式民主制度”的非暴力青年运动。学生们静坐示威以反对种族歧视,聚会游行以抗议着装禁令和其他的校园规定。他们威胁要关闭不愿接纳更多少数族裔学生的大学,或者终止为军工企业做的研究。学生们要求结束战争,有的认为越战非正义,有的认为越战缺乏考虑、不可能获胜。在“不要作战”的口号声中,学生们在“预备军官训练营”课堂上捣乱,焚烧号召入伍的卡片,恐吓军队和道尔化学公司的招募者。1968年来自100多个校园的至少4万名学生参加了反对越战和种族歧视的游行示威,其中有些对抗演化为暴力。虽然学生们情绪高涨,但绝大多数学生运动都是和平式的。大型示威都是以施加政治压力为目标,通过唤醒人民的良知而非引发混乱和流血冲突,以求结束越战和种族歧视。在演讲、集会以及警察和一些示威者发生的小规模冲突之后,整个事件平静地结束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新左派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材料 “二战”后,民主与自由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然而美国悍然发动了越南战争,并在国内实施麦卡锡主义,加之美国总统“伟大社会计划”的失败,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引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新左派运动”。学生们在组织成立宣言中广泛批评了美国社会,呼吁建立人与人之间更真诚的关系。随着南方静坐示威运动和自由乘车运动的节节胜利,他们憧憬着一场能将国家变成“众人参与式民主制度”的非暴力青年运动。学生们静坐示威以反对种族歧视,聚会游行以抗议着装禁令和其他的校园规定。他们威胁要关闭不愿接纳更多少数族裔学生的大学,或者终止为军工企业做的研究。学生们要求结束战争,有的认为越战非正义,有的认为越战缺乏考虑、不可能获胜。在“不要作战”的口号声中,学生们在“预备军官训练营”课堂上捣乱,焚烧号召入伍的卡片,恐吓军队和道尔化学公司的招募者。1968年来自100多个校园的至少4万名学生参加了反对越战和种族歧视的游行示威,其中有些对抗演化为暴力。虽然学生们情绪高涨,但绝大多数学生运动都是和平式的。大型示威都是以施加政治压力为目标,通过唤醒人民的良知而非引发混乱和流血冲突,以求结束越战和种族歧视。在演讲、集会以及警察和一些示威者发生的小规模冲突之后,整个事件平静地结束了。
——改编自蒋倩《美越战争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爆发“新左派运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新左派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5.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公元前264年—前146年,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爆发了三次著名的布匿战争,第二次由汉尼拔指挥,故第二次布匿战争又成为汉尼拔战争,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此次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汉尼拔战略思想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于大胆冒险,出奇制胜,例如他在意大利北部取得胜利后准备转战中部,他既没有选择西线也没有选择中线,而是选择了一条行动最为艰难的路线——穿越亚平宁山脚下与伊达拉里亚平原之间一片人迹罕至的沼泽地。汉尼拔在敌国领土作战,仅仅靠自己从西班牙带来的军队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罗马军团抗衡,他认为要想最终征服罗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意大利的同盟者,让他们站到自己一边来。为了瓦解罗马人和同盟者友好关系,汉尼拔对俘虏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为了确保后方安全,防止罗马对迦太基和西 班牙袭击,汉尼拔在远征意大利之前,将后方的防御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汉尼拔在意大利能百战百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抓住时机,发动出其不意的进攻。在亚平宁山西麓意大利中部有一个淡水湖叫特拉西美诺湖,它三面环山,一条狭窄的小路顺着注入湖内的小河延伸,随后沿湖北曲折向前,汉尼拔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绝妙的伏击地。汉尼拔夜袭他林顿,是古代世界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成功的“兵不厌诈”、“上兵伐谋”的典型战例。他巧施妙计,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意大利南部最为富裕的海港城市——他林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汉尼拔几乎每次作战之前都会派自己的情报员打探敌情,甚至他自己也经常化装和戴假发,亲自收集情报。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利用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周密细致快速的准备战斗,这是他在意大利百战百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改编自熊艳《汉尼拔的战略战术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汉尼拔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汉尼拔军事思想对后世的启示。
公元前264年—前146年,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爆发了三次著名的布匿战争,第二次由汉尼拔指挥,故第二次布匿战争又成为汉尼拔战争,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此次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汉尼拔战略思想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于大胆冒险,出奇制胜,例如他在意大利北部取得胜利后准备转战中部,他既没有选择西线也没有选择中线,而是选择了一条行动最为艰难的路线——穿越亚平宁山脚下与伊达拉里亚平原之间一片人迹罕至的沼泽地。汉尼拔在敌国领土作战,仅仅靠自己从西班牙带来的军队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罗马军团抗衡,他认为要想最终征服罗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意大利的同盟者,让他们站到自己一边来。为了瓦解罗马人和同盟者友好关系,汉尼拔对俘虏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为了确保后方安全,防止罗马对迦太基和西 班牙袭击,汉尼拔在远征意大利之前,将后方的防御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汉尼拔在意大利能百战百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抓住时机,发动出其不意的进攻。在亚平宁山西麓意大利中部有一个淡水湖叫特拉西美诺湖,它三面环山,一条狭窄的小路顺着注入湖内的小河延伸,随后沿湖北曲折向前,汉尼拔一眼就看中了这个绝妙的伏击地。汉尼拔夜袭他林顿,是古代世界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成功的“兵不厌诈”、“上兵伐谋”的典型战例。他巧施妙计,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意大利南部最为富裕的海港城市——他林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汉尼拔几乎每次作战之前都会派自己的情报员打探敌情,甚至他自己也经常化装和戴假发,亲自收集情报。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利用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周密细致快速的准备战斗,这是他在意大利百战百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改编自熊艳《汉尼拔的战略战术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汉尼拔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汉尼拔军事思想对后世的启示。
3.单选题- (共19题)
6.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
B.奴隶获得了雅典公民权 |
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 |
D.民众对雅典直接民主失望 |
7.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监督权力运作 |
B.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 |
C.保证依法治国 |
D.培养道德自律与使命感 |
8.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罗马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占主导地位 |
B.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
C.罗马妇女善于研究法律的漏洞 |
D.罗马法有待规范关于财产方面的条文 |
9.
1832 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较大的行政权力 |
B.上议院由贵族构成在议会中起决定性作用 |
C.妥协是英国政治智慧 |
D.通过法案是英国政治最紧要的任务 |
10.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B.康熙后期政治贪污腐败严重 |
C.大量农田被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 |
D.使“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
11.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了
A.江南乡村社会的土地过度集中 |
B.江南乡村社会人口与土地矛盾比较尖锐 |
C.江南乡村社会的自给自足 |
D.江南乡村社会的精耕细作 |
12.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反映了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心学思想的影响广泛 |
D.雕版印刷术技术得到显著提升 |
13.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重商主义盛行,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传统义利观废弛,政府放松监管商业活动 |
D.抑商观念削弱,商人逐渐获得认可 |
14.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综合上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
B.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廉价的劳动力 |
C.工人生活整体上有较明显改善 |
D.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
15.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马铃薯原产于北美洲 |
B.马铃薯作物的传播无关乎文明 |
C.马铃薯的“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 |
D.马铃薯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 |
16.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
17.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
B.民族工业在抗战期间日益萎缩 |
C.日伪企业实力雄厚 |
D.政府巧取豪夺以图自利 |
18.
1980 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 |
C.乡镇企业的发展 |
D.改革开放大规模引进外国农产品 |
19.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从绘画角度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
B.主张绘画源自于对人体天性的追求 |
C.提倡先研究人体构造再绘画 |
D.立足于画理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
20.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下列哪项研究对“他们”和“他们的时代”鼓舞了信心和挑战的勇气
A.哥白尼的日心说 |
B.牛顿的经典力学 |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D.达尔文的进化论 |
21.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治史注重经世致用 |
B.迈出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进程 |
C.对鸦片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D.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22.
***说:“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段,还是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开始了的。”这段话出自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新民主主义论》 |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23.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可以得出慈禧
A.自强求富,积极支持光绪维新变法 |
B.厌恶日本,反对向日本学习 |
C.中体西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支持变革 |
D.因循守旧,反对光绪变革变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