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二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11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9

1.简答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60年代
签订《南京条约》;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签订《马关条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材料为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与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80—1920年间,美国平均每10年入境的外来移民达到659万,爱尔兰人的天主教文化、亚裔和非裔的文化、美洲土著的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互交织。1891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十人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先后于1893年和1899年发布了《十人委员会报告》和《中学历史学习》两份核心文件。面对当时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以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呼声,“十人委员会”以“我们美国人只知道美国的伟大,却不知道其为什么伟大”、“(历史教育)是人的各种条件的平衡器——是社会这部机器平衡的轮子”为由将中学历史课程列入九大核心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强调“熟悉政治和社会环境,鉴别社会和国家本质,形成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程设置中,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和法国史成为世界史的主要内容,而英国史不但在第二模块中世纪和现代欧洲历史中出现,还设置了第三模块专门学习英国史。
——摘编自张卓鸿《<十人委员会报告>与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4.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十世纪初,民族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其中有大塞尔维亚运动、泛斯拉夫运动、泛日耳曼运动、法国复仇运动及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欧洲因而分裂成两大敌对集团,地区事件演变成国际纠纷。1919年9月11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在圣路易发表演说:一战“是一场商业和工业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政治战争。”
中国之所以参加“一战”,是因为晚清以来,中国日益边缘化,精英们在新的国际体系下寻求国家认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会——若中国加入一方成为战胜国,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挽回半个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一战对中国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逐渐凸显。中国战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部分精英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日增,转而效仿刚刚爆发了十月革命的俄国。以俄为师,继续寻求国际化,几乎影响了后来中国六十年的政治走向。
——摘编自张卉妍《一战全史》和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1)根据材料,从原因方面,指出欧洲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参战的相似之处,并说明不同点。(10分)
(2)有学者说,一战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思潮方面归纳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5分)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徐继畲已意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亟须了解这个极其陌生的外部世界。但他在与英美等国的传教士或领事交往时感到中国以往对“外夷”的记载“其说恢谲,其文瑰异,考之事实,或不尽然”。他查阅了大量中西文献,几经增补,于1848年付梓刊行,定名为《瀛环志略》,该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的概說和各大洲的基本知识、经纬度等。但此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仍沉迷于中国是“世界中心”“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朝野士夫,根本无法接受一个新的“世界观”,所以,这本带给人们一个“新世界”的著作,在痛遭诋毁之后,即被遺忘。直到近二十年后,中国屡遭重创开始兴办“洋务“之时,人们才重新想起这部尘封已久的作品,此书被多次重刻,成为“洋务”人员的必读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分析徐继畲《瀛环志略》的写作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赢环志略》及其“命运”的认识。

3.单选题(共8题)

6.
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雅典根本不存在民主政治
B.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
7.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主要原因是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通商口岸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8.
1931年11月1日至5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会上,中央认为苏区工作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强调“要集中火力反右倾”。这表明(  )
A.***的路线并不被共产国际认同B.党的苏区工作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C.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全面泛滥D.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路线的抵制
9.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这些情况说明
A. 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 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
10.
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世界革命者的角色。一个国家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另一个国家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德国和苏联
B.美国和苏联
C.德国和美国
D.苏联和中国
11.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12.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13.
“学者与政治家一同复苏了人类尊严的骄傲、人类实践主义的自信以及古典思想的魅力,他们在世俗舞台上首先表达了这些思想。”材料描述的是
A.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