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作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影响。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作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影响。
2.
材料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销(取缔销毁),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币制至此,始获安定。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严复(1853—1921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文,反对守旧,主张维新,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也。”翻译《天演论》,号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主办《国阐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法意》等,传播西方经济学与逻辑学,并通过按语一抒胸臆。
他是个很好的学问家,晚年却参与政治活动,弃长就短,弄巧成拙。1915年他列名筹安会(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御用团体),喊出“以筹一国之治安”的口号。其时,“治安”“安定”等词汇已被袁世凯所僭擅,成为镇压反对者的口实。正因为有像杨度、严复这样知名度高的人为袁世凯称帝鸣锣开道,袁世凯才能够做成皇帝梦,尽管好梦不长。严复等人这样做,我想他是以历史为镜鍪,不愿意看到中国历史怪因转动得更快,把更多的生灵裹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既然如此,不如权且拥袁称帝,借助于变法残留下来的影响,以图徐徐变革。其后的历史演化的事实证明严公所虑并非杞人忧天,“洪宪皇帝”驾崩后的一茬茬总统,一个比一个专制,一个比一个独裁,一个比一个草菅人命,并不见哪一点优于袁世凯。他们与袁世觊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打着共和的旗号罢了。
——王澍《中国近代著名人物败笔拾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历史贡献和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严复晚年的政治活动的态度并予以说明。
材料严复(1853—1921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文,反对守旧,主张维新,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也。”翻译《天演论》,号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主办《国阐报》,协办通艺学堂。戊戌变法后,翻译《原富》《法意》等,传播西方经济学与逻辑学,并通过按语一抒胸臆。
他是个很好的学问家,晚年却参与政治活动,弃长就短,弄巧成拙。1915年他列名筹安会(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御用团体),喊出“以筹一国之治安”的口号。其时,“治安”“安定”等词汇已被袁世凯所僭擅,成为镇压反对者的口实。正因为有像杨度、严复这样知名度高的人为袁世凯称帝鸣锣开道,袁世凯才能够做成皇帝梦,尽管好梦不长。严复等人这样做,我想他是以历史为镜鍪,不愿意看到中国历史怪因转动得更快,把更多的生灵裹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既然如此,不如权且拥袁称帝,借助于变法残留下来的影响,以图徐徐变革。其后的历史演化的事实证明严公所虑并非杞人忧天,“洪宪皇帝”驾崩后的一茬茬总统,一个比一个专制,一个比一个独裁,一个比一个草菅人命,并不见哪一点优于袁世凯。他们与袁世觊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打着共和的旗号罢了。
——王澍《中国近代著名人物败笔拾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历史贡献和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严复晚年的政治活动的态度并予以说明。
2.单选题- (共8题)
4.
1937年,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序幕 |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 |
C.标志着中国军队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 |
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捷 |
5.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
6.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
A.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 |
B.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 |
C.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 |
D.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 |
7.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
8.
宋熙宁年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250余千米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
9.
1914年10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等项税厘,一律免除。……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呈文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B.经济主权意识增强 |
C.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
D.民族工业缺少保护 |
10.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
B.天国大同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
C.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
D.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