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新的力量往往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而在欧风美雨飘打下的近代中国,各种思潮一起涌来,形成为政治实力,更是如此。1894至1895年间,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洋务派三十余年的“富强”设想也被打得粉碎,酝酿已久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便形成了一股富有朝气的政治力量出而领航了。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活动起来,1895年10月孙中山首次发动的广州起义虽遭扼杀,中国之有“革命党”却自此腾播于世。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正式出现了改良派与革命派两面鲜明的旗帜,他们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值得大书特书。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背景与出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题目,并就所拟题目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新的力量往往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而在欧风美雨飘打下的近代中国,各种思潮一起涌来,形成为政治实力,更是如此。1894至1895年间,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洋务派三十余年的“富强”设想也被打得粉碎,酝酿已久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便形成了一股富有朝气的政治力量出而领航了。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活动起来,1895年10月孙中山首次发动的广州起义虽遭扼杀,中国之有“革命党”却自此腾播于世。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正式出现了改良派与革命派两面鲜明的旗帜,他们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值得大书特书。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背景与出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题目,并就所拟题目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而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材料三: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亚非会议中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方针。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加利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材料一: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而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材料三: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亚非会议中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方针。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加利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世界秩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3.单选题- (共15题)
3.
鸦片战争后办理中西交涉的中国官员并不了解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损害国家主权之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这一现象说明
A.利益均沾符合中国利益 |
B.协定关税有利外贸稳定 |
C.中国官员贪污腐败无能 |
D.中国官员囿于传统知识 |
4.
林则徐在给英国女王的信中写道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观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这反映了林则徐
A.主张与英国通商贸易 |
B.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
C.熟悉英国的政治制度 |
D.具有“天朝上国”思想 |
5.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着宗教而摆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材料中的斗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北伐战争 |
6.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与戊戌变法的目标完全一致 |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
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
7.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
B.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
C.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 |
D.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
8.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摘自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据此推断该战事是
A.日军既定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
B.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开始 |
D.敌后战场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
9.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对该宣言发布理解正确的是
A.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
B.推动了内战局势的明朗和北平的解放 |
C.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 |
D.促成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的胜利召开 |
10.
近年来,我国农村积极推行村民自治,每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参选率都会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村委领导岗位,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选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11.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12.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
D.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
13.
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A.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
D.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
14.
1956年,北京举办了名为“日本商品交流会”的展览,***亲自前往参观,并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此后,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交流逐渐频繁。这说明
A.中日邦交已正常化 |
B.日本政治追随美国 |
C.中日友好民间先行 |
D.中国外交发生巨变 |
16.
所谓“预备立宪”,就是做好正式立宪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或者说是由原来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过渡的时期。预备立宪标志着清政府业已承认封建专制制度的破产。由此可知
A.立宪推动政治近代化 |
B.慈禧始终掌控着立宪进程 |
C.清朝统治者因循守旧 |
D.革命派识破了清廷的阴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