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密理论的直接、间接继承者都特别支持在世界贸易中实行自由主义的观点。但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欧洲的这种优势地位既没有消除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没能阻止另一种新型的保护主义的发展。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与19世纪初新兴的民族主义有关,重要的是,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进程起因于工业革命和大不列颠工业的先进性。……最重要的是,自由主义思潮受到不同经济部门代表人物的广泛批评,且不问批评的对与错,他们都坚持认为自由主义损害了他们的特殊利益。……英国贸易的自由化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在1845——1847年期间到1857——1859年期间,每年增长6.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在中国获取的贸易特权,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给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世纪贸易自由主义的影响。
材料一 斯密理论的直接、间接继承者都特别支持在世界贸易中实行自由主义的观点。但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欧洲的这种优势地位既没有消除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没能阻止另一种新型的保护主义的发展。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与19世纪初新兴的民族主义有关,重要的是,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进程起因于工业革命和大不列颠工业的先进性。……最重要的是,自由主义思潮受到不同经济部门代表人物的广泛批评,且不问批评的对与错,他们都坚持认为自由主义损害了他们的特殊利益。……英国贸易的自由化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在1845——1847年期间到1857——1859年期间,每年增长6.1%。
——摘编自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
材料二 《南京条约》中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税率必须中英双方“议定”,即所谓协定关税。《虎门条约》又确定了进出口货物一律按值百抽五的从价税率。由于税则之中列举了进出口货品各数十种的固定税额仍固定不变,自此形成这些货品以后价格虽然上涨,但税额仍固定不变,税率则越来越低。这些货品税的固定额,无论是进口或出口,都比过去低得多。因此马克思指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进口税是全世界最轻的。——摘编自张寄谦《中国通史讲稿》(下)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在中国获取的贸易特权,并指出关税主权的丧失给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世纪贸易自由主义的影响。
2.
材料:正当独裁者们兴凤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之下摆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其实是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是过于苛刻了;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意怒,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这就是当时人所持的一整套和平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既有真理又有误解。和平主义还另有其他根源,这在法国最为明显。……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因此法国采取的战略是防守性的,是要节省人力。如果发生战争,法国人希望主要是在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内进行战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和平主义”思潮产生的后果。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认识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和平主义”思潮产生的后果。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思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育,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心须用法,他的重要辅佐大臣高潁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混合意识形态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他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都显示了理想君主和佛的捍卫者(转轮王)的作用,以及乐善好施主(大檀越)的作用。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方佛教信仰风靡一时,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是如何发挥混合意识形态作用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的主要贡献。
材料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思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育,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心须用法,他的重要辅佐大臣高潁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混合意识形态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他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都显示了理想君主和佛的捍卫者(转轮王)的作用,以及乐善好施主(大檀越)的作用。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方佛教信仰风靡一时,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是如何发挥混合意识形态作用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的主要贡献。
2.单选题- (共6题)
4.
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了
A.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 |
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
C.雅典法律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 |
D.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
5.
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
A.重农抑商 |
B.农商并重 |
C.重视商业 |
D.重义轻利 |
6.
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1000公吨)。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年份 | 出口量 | 进口量 | 净出口量 |
1957 | 2092.6 | 166.8 | 1925.8 |
1958 | 2883.4 | 223.5 | 2659.9 |
1959 | 4157.5 | 2.0 | 4155.5 |
1960 | 2720.4 | 66.3 | 2654.1 |
1961 | 1355.0 | 5809.7 | -4454.7 |
A.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 |
B.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
C.该时段粮食存在进口,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 |
D.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
7.
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对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对有盈利的小型企业,实行彻底的利改税,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的继续维护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酝酿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
8.
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