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冰心创作的小说《斯人独憔悴》发表于1919年10月,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南京学堂学生代表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请愿斗争,身为军阀政府官僚的父亲收到了校长的来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们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受到惩戒。面对父亲的质疑,颖石说:“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两天以后,颖铭也回来了,臂上的绷带裹得很厚,也隐隐的现出血迹,戴着一顶小帽,更显得面色惨白。为使儿子束手就范,他把他们软禁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不仅如此,还禁锢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精神。他亲自动手搜查他们的书籍,并撕毁各种杂志和印刷品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
材料 冰心创作的小说《斯人独憔悴》发表于1919年10月,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南京学堂学生代表颖铭、颖石兄弟俩参加请愿斗争,身为军阀政府官僚的父亲收到了校长的来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们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受到惩戒。面对父亲的质疑,颖石说:“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两天以后,颖铭也回来了,臂上的绷带裹得很厚,也隐隐的现出血迹,戴着一顶小帽,更显得面色惨白。为使儿子束手就范,他把他们软禁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不仅如此,还禁锢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精神。他亲自动手搜查他们的书籍,并撕毁各种杂志和印刷品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棉花由印度传入中国。宋元之际棉花在长江三角洲逐渐种植、推广,到明代已形成相当的优势,导致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当地农家“不分男女舍织布纺花,别无他务”,一个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收入大大超过一个男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的收入。所产各色棉布工艺精良,品种繁多,成为全国各地争相购买的紧俏商品。外地客商携带巨额资金,前来贩卖棉纺织品,形成了一大批棉布交易市镇。鸦片战争后,“自洋纱盛行,市遂衰落”。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材料二 英国原来并不生产棉花,16世纪末,棉纺织业传到了英国。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自己的棉纺织工业。棉花从南美洲输入,然后转运到兰开夏郡。荚国人在这里开办棉纺织工业手工工场,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到了18世纪80年代末,在棉纺织业特别发达的兰开夏郡,“珍妮纺纱机”很快就代替了旧式的纺纱机。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宋代棉花由印度传入中国。宋元之际棉花在长江三角洲逐渐种植、推广,到明代已形成相当的优势,导致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当地农家“不分男女舍织布纺花,别无他务”,一个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收入大大超过一个男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的收入。所产各色棉布工艺精良,品种繁多,成为全国各地争相购买的紧俏商品。外地客商携带巨额资金,前来贩卖棉纺织品,形成了一大批棉布交易市镇。鸦片战争后,“自洋纱盛行,市遂衰落”。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材料二 英国原来并不生产棉花,16世纪末,棉纺织业传到了英国。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自己的棉纺织工业。棉花从南美洲输入,然后转运到兰开夏郡。荚国人在这里开办棉纺织工业手工工场,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到了18世纪80年代末,在棉纺织业特别发达的兰开夏郡,“珍妮纺纱机”很快就代替了旧式的纺纱机。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廷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开始发行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12月开始发行宝钞,即“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官票和宝钞的发行本意是与银钱相辅而行,以救银与钱的不足,但是,由于发行过滥,官吏营私舞弊,自坏币信,遂使钞价大跌,物价大涨。有的地方在征收钱粮时,只收银钱不收票钞,然后再在市场上低价收购票钞,上缴国库,从中渔利。持票钞购物者,商人或拒收或抬高物价。咸丰五年,官票一两和宝钞一千文只能兑换制钱二三百文。同治初年,通令各省税款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从此,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秦子卿、任兆凤主编《江苏历代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发行纸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发纸币失败的原因。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廷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开始发行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12月开始发行宝钞,即“大清宝钞”,以制钱为单位。官票和宝钞的发行本意是与银钱相辅而行,以救银与钱的不足,但是,由于发行过滥,官吏营私舞弊,自坏币信,遂使钞价大跌,物价大涨。有的地方在征收钱粮时,只收银钱不收票钞,然后再在市场上低价收购票钞,上缴国库,从中渔利。持票钞购物者,商人或拒收或抬高物价。咸丰五年,官票一两和宝钞一千文只能兑换制钱二三百文。同治初年,通令各省税款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从此,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寿终正寝了。
——摘编自秦子卿、任兆凤主编《江苏历代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发行纸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发纸币失败的原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进逼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以上照会阐述了美国的新政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进逼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以上照会阐述了美国的新政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汀生主义”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房玄龄(579648),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少年时就很聪敏博览经史。隋末天下大乱,房玄龄投奔于李世民麾下。从此,便随从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房玄龄的忠诚及オ千深受李世民的赏识,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房玄龄先收人物,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房玄龄极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进为尚书左仆射,他对政务认真负责,不辞辛苦。房玄龄侍奉唐太宗小心谨慎,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安定天下,凡三十二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被称为唐初贤相。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房玄龄的主要活动。
材料 房玄龄(579648),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少年时就很聪敏博览经史。隋末天下大乱,房玄龄投奔于李世民麾下。从此,便随从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房玄龄的忠诚及オ千深受李世民的赏识,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房玄龄先收人物,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争斗中,房玄龄极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进为尚书左仆射,他对政务认真负责,不辞辛苦。房玄龄侍奉唐太宗小心谨慎,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安定天下,凡三十二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被称为唐初贤相。
——摘編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玄龄得到唐太宗重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房玄龄的主要活动。
3.单选题- (共8题)
6.
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
B.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
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7.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
B.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
C.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
D.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
9.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 |
B.城市商业监管逐渐松弛 |
C.市民阶层开始养殖宠物 |
D.城市行业分工日趋细密 |
10.
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
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
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
11.
下表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 |
1981 | 458,0元 | 4.23% | 223.4元 | 16.78% |
1982 | 494.5元 | 7.97% | 270.1元 | 20.90% |
1983 | 525.9元 | 6.35% | 309,8元 | 14.70% |
A.农村率先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
B.城市对外开放步伐晚于农村 |
C.农村成为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 |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启 |
12.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不公正判处死刑后,不仅不愿逃跑,仍然大谈“遵道德、重正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这表明苏格拉底
A.坚决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
B.尽力挽救雅典衰退的城邦制度 |
C.坚定地捍卫法律的尊严 |
D.抗议雅典陪审法庭的司法不公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