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期末统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07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5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应完全服从教会;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针对这种现状,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费里率先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该法案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取消了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还规定6—13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一所,其经费由地区支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材料二  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伊罗生就美国的中国形象做过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在他的《美国的中国形象》一书中,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8世纪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尊敬”的,1840-1905年间基本上是“厌恶、轻视”的,1905-1937年间又变得相对比较“善意”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也代表了当时主要的西方国家舆论对中国的看法。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谈谈你的观点,并从中西双方的角度,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衙门时代的旧有制度,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正规的外交官队伍。第三,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重,重视提高外交官的业务素质。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成功变革得益于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洋务运动时期的努力最终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中国的现代外交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哪里需要变、如何变必然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系,这就更要扩大中外交往以“广见闻”。一些国内重臣对推动外交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积极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吕思勉(1884—1957)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学贯中西,治史严谨,一生著述宏富,时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中国通史学科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吕思勉认为其书不同之处在于:“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1940年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时大学教学的需要。吕思勉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剐类地叙述中国文化史,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史,其创新之处在于吸收编年体、纪事本来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

——摘编自刘永祥《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等

(1)根据材料,概括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风格形成的原因。

2.单选题(共7题)

5.
罗马帝国时期的思想家圣奥古斯丁创建了系统的神学法律理论体系,他认为在“遵从上帝的人那里,心灵统治身体,理性依照法律秩序充满信仰地统治罪过”,圣奥古斯丁的法律理论
A.解决理性与信仰间的联通问题
B.依靠宗教稳定帝国社会的功能
C.利用理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D.使法治思想臣服于宗教的神圣
6.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
B.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式的道路
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7.
“欧美一般人头脑里,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如今提起中国问题,便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便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简单来说,这次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梁启超认为
A.“二十一条”的签订遭到各国声讨
B.五四运动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
C.日本全面侵华使中日关系成为焦点
D.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8.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
A.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9.
阅读下表,导致17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欧洲人口1700—1800年(百万)
 
1700
1750
1800
大不列颠
9.0
10.5
16.5
法国
19.0
21.5
28.0
哈布斯堡帝国
8.0
18.5
28.0
普鲁士
2.0
6.0
9.5
俄国
17.5
20.0
37.0
西班牙
6.0
9.0
11.0
瑞典
1.5
1.7
2.3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1.8
1.9
2.0
 
A.国家政策的刺激
B.医疗技术的进步
C.农业生产的进步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0.
19世纪欧洲工人的工资有明显增长,工人家庭的食品支出下降了25%。工人们既有结余用以订阅报纸,也可以到音乐厅和咖啡厅休闲。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掠夺积累财富
B.商品输出获利丰厚
C.工人斗争改善待遇
D.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11.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
项目
数额(总利润2927340两)
占利润比例%
股息
970834
33.16
利息
1781191
60.85
积累
15563
0.53
其他
159752
5.46
 
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C.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
D.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