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07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反映时代风貌,折射时代变迁。
材料一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1)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文化发展趋势,从史料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的价值。
材料二 中世纪意大利女性的基本服饰为长筒型衣裙,头戴长到膝盖的面纱或头巾,外罩长及脚踝的斗篷。14到16世纪,服装成为身份和地位的显现,新兴中产阶级渴望像贵族一样炫耀他们的财富。妇女争奇斗艳,男子不拘礼节。服装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装饰。
(2)依据材料概括14-16世纪意大利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封闭已久的国门再次开启,源自西方的喇叭裤成为人们展示自我改变的重要方式,如一阵旋风传遍神州大地。喇叭裤的流行对中国服饰文化影响深远,从此中国开始采用A字形服装轮廓,青年男女开始崇尚西方人的体型,身材高挑成为当时人们择偶的重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头脑更加开放,开始从80年代的盲目追风当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冲击着中国人的心灵,培养着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力,显示着人们明亮乐观的气息。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力增强,中国服装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部分人不再满足服装的实用功能,转而追求服饰的舒适性和时尚美。与此同时,中式服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场合。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身穿的中式旗袍点燃了旗袍复苏的火焰。2008年“青花瓷”系列服装成为北京奥运会服饰的主角,很好地诠释了典雅的中国服饰文化。
——摘编自吴志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服饰文化的嬗变》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
(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分析合理、总结归纳准确)
2.
国家治理体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材料二  1832年6月,英国议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者交纳房租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材料三

(3)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的不同,结合所学说明这种不同的原因。
3.
企业精神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晋商是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雄踞徽商、浙商、粤商等十大商帮之首。晋商主导的“万里茶路”长5150公里。在运输过程中翻山越岭,闯沙漠,过草原,加之常常遇到盗匪抢掠,路途之遥远与艰苦难以想象。晋商对待顾客秉持“见利思义,诚信不失”原则,所销售商品货真价实,“秤平、斗满、尺满足”。晋商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热心于社会公益,忧国忧民,如灾年设锅施粥以赈灾民,大捐军饷以助朝廷平定战乱。晋商为满足客户散装需求,创造性地将红茶压制成短粗木状的圆柱型,锯成小段破开零卖,砖茶亦可切片。
——摘编自蒋荣华《从晋商历史角度解读企业家精神》
(1)依据材料概括晋商精神,结合所学分析晋商精神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当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起殖民地后,具有新教伦理的基督徒先后迁徙到大西洋的彼岸,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播下了重视商业的精神。清教主义主张通过辛勤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来体现对上帝的笃信,召引世人拼命努力,取得成功,同时也产生了竞争意识和自由平等的观念。美利坚民族敢于冒险、不断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性格进一步哺育和滋润了“商业精神”的成长。这种精神植根于美国人的灵魂之中,成为美国以后在物质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有力保证。商业精神无疑是美国早期扩张的原动力之一,美国独立时领土仅约80万平方公里,到19世纪70年代,已达930多万平方公里。内战后至19世纪末的30多年是美国致力于国内发展的时期,也是商业精神促成大陆政策走向海外战略的成熟时期,更是商业和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阶段。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接近全球的1/3。
——摘编自李连广《商业精神与美国20世纪前的扩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商业精神对20世纪之前美国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3)从“企业精神与社会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单选题(共21题)

4.
在美国建国之初,最高法院并不是非常有力的机构,甚至连个像样、单独的办公楼都没有。在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的领导下,最高法院终于争取到了司法审查权(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以上变化反映了美国
A.制衡机制得到加强
B.最高法院由民选产生
C.国会立法权的削弱
D.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5.
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不久,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成立了“马路联合会”,广东成立了26个现代工会组织,北大学生建立了十多个学生组织。这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B.促进中国各阶层力量的联合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形成
D.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
6.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后,制作了如下知识结构图。作者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置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后的理由是
A.奋斗目标一致
B.革命任务一致
C.斗争对象一致
D.革命主体一致
7.
与下图同属一个时期,并表述正确的是
A.南昌起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B.晋察冀根据地→是各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模范
C.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D.红军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8.
下图为马克思的墓碑,上面刻有他的名言“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在想方设法解释这个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意为哲学家应解释世界也要改变世界。下列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积极参与工人运动
②直接领导巴黎公社起义
③发表《共产党宣言》
④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下图为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区域分布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各诸侯国都实行独立的货币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区域货币流通
C.诸侯争霸促进了货币制度的统一
D.思想文化繁荣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10.
晚唐诗人李绅在《宿扬州》中写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这反映扬州
A.成为国际大都会
B.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开始出现娱乐场所
11.
下图为魏晋至五代时期人口变动曲线,该图能够说明
A.人口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
B.隋唐时期国家兴盛人口增长
C.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发展变化
D.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12.
宋代兴起一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文艺风格。这种风格产生的原因是
A.民族政权并立
B.小农经济发展
C.市民阶层兴起
D.格物致知的学风
13.
下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状况表,这种状况

①源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②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是对外殖民掠夺所致
④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4.
1875年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建设铁路、电报、新学堂等建议,遭到顽固派官员的猛烈攻击。李鸿章被迫发展了与恭亲王、文祥等重臣的工作关系,才使部分计划得到朝廷支持。这反映了
A.顽固派势力强大
B.李鸿章善于阿谀
C.近代化历程艰难
D.清政府闭目塞听
15.
1987年12月深圳举行了新中国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随后全国许多城市纷纷借鉴。1988年全国人大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去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
B.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宪法修改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16.
18世纪后期,沙龙是巴黎社交与文化生活的中心,参与者主要是作家、律师和记者。沙龙崇尚“批判精神和脱离一切责任束缚的自由精神”。下列可能成为当时沙龙讨论议题的是
A.挑战罗马教皇权威
B.达尔文和进化论
C.拿破仑的历史功绩
D.君主专制的弊端
17.
甲骨文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述,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由此可见
A.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B.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的产生
C.商代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
D.商代史学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
18.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标志着郡县制开始出现
B.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C.元朝烧成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对古代农业进行全面总结
19.
中国近代第一批女留学生单士厘曾写道:“中国妇女,笼闭一室,本不知有国。予从日本来,习闻彼妇女每以国民自任,且以为国本巩固,尤关妇女。”下列主张与之相似的是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20.
黄遵宪在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国志》中呼吁“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及其成功则君权民权两得其平。”该书出版的背景可能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1.
《哈佛中国史》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的是
A.保甲法、保马法、均输法
B.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C.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2.
1902年,安徽巡抚同英国华伦公司订立合同,出让安徽省部分煤铁矿开采权。1908年,华伦公司不经过中国政府,又将矿权私自授与日本三井公司。这说明
①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②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③民主革命形势成熟
④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
下列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签订的部分条约。据此可以得出
时间
条约
时间
条约
1861年
中、德《通商条约》
1866年
中、意《通商条约》
1865年
中、西《和好贸易条约》
1869年
中、奥《通商条约》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中外关系走向近代化
24.
下列言论的共同诉求是
A.实现民族独立
B.完成民主革命
C.关注人民生活
D.消灭封建势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