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
——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
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
——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
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比如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力。这样,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论证,反而要为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不仅在唐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与统治思想相吻合、相适应,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
——据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材料二 1953年,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和六大紧急措施。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据刘则渊《论***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科技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与唐代相比,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比如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力。这样,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论证,反而要为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不仅在唐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与统治思想相吻合、相适应,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
——据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材料二 1953年,以***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和六大紧急措施。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据刘则渊《论***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科技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与唐代相比,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创建一支新式军队迫在眉睫。甲午战后,行伍出身的袁世凯,了解旧军队的弊端与陋习,一手创建北洋新军。新军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等,为日后军、师、旅的建制打下了基础。新军实行逐渐递退方式,采取“军分三等”的兵役制度。入伍士兵要从年纪、身体、品行等多方面进行挑选。军官的任用实行“遏有官弁出缺,仍先尽学堂毕业之员选充”。新军注重了政纪、技术和战术训练的整体性。袁世凯还请编七句《劝兵歌》:“一要用心学操练,二要打仗真奋勇,……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
——据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清王朝军队节节败退,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创建一支新式军队迫在眉睫。甲午战后,行伍出身的袁世凯,了解旧军队的弊端与陋习,一手创建北洋新军。新军以“两镇为一军,每镇步队二协,每协二标”等,为日后军、师、旅的建制打下了基础。新军实行逐渐递退方式,采取“军分三等”的兵役制度。入伍士兵要从年纪、身体、品行等多方面进行挑选。军官的任用实行“遏有官弁出缺,仍先尽学堂毕业之员选充”。新军注重了政纪、技术和战术训练的整体性。袁世凯还请编七句《劝兵歌》:“一要用心学操练,二要打仗真奋勇,……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
——据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军制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村中失地农民大部分沦为佃农或者雇工,但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雇工家庭也不超过8%。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江苏吴江地区“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纺织业发展带动了桑蚕业和植棉业,湖州“以参为田”,苏州嘉定地区“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同时,在江南的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包买制:城市商人向手工业者供给原料,收买成品。
——据高寿仙《中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资本与制度问题》
材料二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迅猛推进的时期。1760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为了适应城市工场手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当时英国农业雇工人数大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4~1/3。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据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英国18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村中失地农民大部分沦为佃农或者雇工,但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雇工家庭也不超过8%。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江苏吴江地区“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纺织业发展带动了桑蚕业和植棉业,湖州“以参为田”,苏州嘉定地区“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同时,在江南的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包买制:城市商人向手工业者供给原料,收买成品。
——据高寿仙《中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资本与制度问题》
材料二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迅猛推进的时期。1760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为了适应城市工场手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当时英国农业雇工人数大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4~1/3。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据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英国18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 (共20题)
5.
依罗马市民法规定,移转所有权仅有当事人的合意和物件的交付,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已正确进行完毕,则转让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重视。据此可知,罗马法
A.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 |
B.注重保护市民的私有财产 |
C.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
D.不重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
6.
近年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临时约法》中下列条文,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
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C.“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
D.“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
7.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其新修订的《土地条例》中明确规定:“凡合法土地所有人在法令限制的范围内,对于其所有土地有自由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地主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应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这一规定旨在
A.推动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
B.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 |
C.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土地革命 |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发展 |
8.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前期,美苏民间租赁、贸易和技术合作三方面的经济交往颇有进展,但是美国政府对苏采取了在西方各国中最为敌对、也最为僵硬的态度,拒不承认苏联,拒不与之进行经济交往。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苏联指挥下的共产国际广泛活动 |
B.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制衡 |
C.苏联不偿还临时政府的国际债务 |
D.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
9.
有学者认为,建国初新中国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的过渡。以下事件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特征的是
A.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D.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 |
10.
1943年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同意在欧战结束之后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此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开始积极调解国共矛盾,力主中国建立统一、民主的“联合政府”。1945年2月部分美国驻华外交官还在一份集体签署的给国务院的报告中主张向中共提供援助,并迫使蒋介石实行有实际内容的政治改革。这说明美国
A.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 |
B.稳步输出政治理念和体制 |
C.积极谋划战后国际格局 |
D.准备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
12.
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
B.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
C.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
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13.
汉代的桑弘羊明确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的主张。在当时这一主张
A.动摇了汉代以农立国思想 |
B.为调控工商奠定思想基础 |
C.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 |
D.使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14.
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
15.
据《泾县志》等载,明初服尚简朴,“衣不过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亡丝”“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到明朝中后期,则“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冠嫁娶用长衫束带,费装缇帷竟道”。这一变化说明了
A.进步思想影响妇女地位变化 |
B.理学衰落导致奢靡风气盛行 |
C.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观念冲突 |
D.市民壮大瓦解传统伦理道德 |
16.
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
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 |
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 |
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
17.
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
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B.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 |
C.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
D.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 |
18.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紧急指示信》中强调“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之后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农村纷纷进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试行工作。到1962年,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民已超过20%,安徽省更是达到80%。这一制度的试行
A.适应了农业经济恢复的需要 |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C.说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瓦解 |
D.说明农村所有制成分发生改变 |
19.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据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C.对计划与市场认识不断深化 |
D.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的确立 |
20.
唐代的炼丹著作《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等即记录了火药的诞生。到北宋时,政府开始组织有关火药与火器的大规模生产,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官方作坊要求工匠熟背制造程序,严禁外传,同时禁止硫磺、硝石出境,特别是流向辽国。据此可知
A.专制主义制约科技进步 |
B.政府行为主导科技发展 |
C.宋代火药技术已趋成熟 |
D.政局变迁影响科技发展 |
21.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初创时,只设有英文馆,学生十人。后又增设法文、俄文、天文、算学等专业。馆内课程既有三千多条的礼仪,也有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逻辑,同时“基督文明”亦在校内被广泛宣扬。由此可知京师同文馆
A.打破经史之学垄断教育的传统 |
B.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 |
C.旨在培养具有大国意识的人才 |
D.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产物 |
22.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工人阶级掀起了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1867、1884年议会改革后,鼓吹阶级合作、劳资利益协调一致、以经济抗争维护工人利益的思想在工人队伍中随之盛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人阶级是推动英国民主进步的主要力量 |
B.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
C.英国工人运动坚持改良主义的特色 |
D.英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日趋薄弱 |
23.
1902年4月,梁启超在致康有为的信中说:“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这说明
A.梁启超转向革命立场 |
B.日本仍是中国学习首选对象 |
C.梁启超主张排满建国 |
D.民族主义开始引领中国革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