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2013年5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1)这两件文物的流失与19世纪中期发生的哪个重要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探索自强之路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2)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的观点,并简述孙中山在20世纪初为实现此观点所做的努力。(5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生动再现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的场面: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有人认为,这也体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

(3)试说明这种思想解放的思想文化背景。(4分)
材料一 2013年5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1)这两件文物的流失与19世纪中期发生的哪个重要事件有关?(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探索自强之路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2)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的观点,并简述孙中山在20世纪初为实现此观点所做的努力。(5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生动再现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的场面: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有人认为,这也体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

(3)试说明这种思想解放的思想文化背景。(4分)
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
译书(18分)
材料东汉时期西域僧人安世高、支谶等到洛阳,翻译佛经多种。魏晋时期名僧鸠摩罗什和真谛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传教译经,唐朝玄奘从天竺回国后译经75部,与鸠摩罗什和真谛并称古代三大翻译家。
1862年成立的同文馆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为主,自然科学的译著也有一些。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18种,军事32种,商学8种,科技90种。此后,沿海地区相继仿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译书不再由官方译书机构所专营。1897年梁启超开办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说:“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各类书籍533种。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古代到近代译书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完整、准确;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东汉时期西域僧人安世高、支谶等到洛阳,翻译佛经多种。魏晋时期名僧鸠摩罗什和真谛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传教译经,唐朝玄奘从天竺回国后译经75部,与鸠摩罗什和真谛并称古代三大翻译家。
1862年成立的同文馆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为主,自然科学的译著也有一些。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18种,军事32种,商学8种,科技90种。此后,沿海地区相继仿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译书不再由官方译书机构所专营。1897年梁启超开办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说:“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各类书籍533种。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古代到近代译书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完整、准确;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2.单选题- (共15题)
6.
1851年和1911年都是中国农历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 |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模式改造中国 |
C.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
D.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 |
7.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 |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
8.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10.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11.
下图是《1890年建立的汉阳铁厂高炉》,关于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 |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 |
D.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 |
12.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虽然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
A.林则徐 | B.张之洞 | C.郑观应 | D.康有为 |
13.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 B.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
C.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
15.
有人撰写了《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②《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③《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 | B.②③ | C.③ | D.①② |
16.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17.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 史实 | 结论 |
A. |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 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
B. | 孝文帝实行“三长制”,使地方豪强失去对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 |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
C. |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
D. | 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
A. A B. B C. C D.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