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英华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99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3/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富,农战也”。荀况认为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提出“上下俱富”。西汉时期,桑弘羊指出“富国非一道”,即不仅是农业可以富国,商业也可以富国,而且是富国的根本之道。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900年庚子事变后,外患日亟,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和部分开明人士积极提倡“振兴实业”,认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商”,在此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从而形成著名的“棉铁主义思想”,且“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富强之基实系于此。”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在经济发展策略中的相同点,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经济发展策略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2—1983年间,中国的工业增长相当可观,平均年增长率为9.8%。但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不合理做法”遏制了效率、生产力和工作动力。***在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工业结构是模仿苏联的制度。国家作为所有人、经营者和雇主,计划并指导所有的公有企业并为之提供资金。国家也提供土地、厂房、设备、基本
材料、启动资金、管理人员和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其他一切。国家制定所有商品的价格,不管生产成本和质量。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它的销售价格还高,一种低质量产品的价格比高质量同类产品的价格更高。完全不承认“价值规律”或供需原则。国营企业被要求向中央政府上缴它们全部的利润和折旧资金。1979—1980年度,大约25%到30%的国营企业亏损经营。
这套体制虽不合理,但这个过程牵涉到几百万干部,对这个过程的任何阶段作改革,都将影响他们的生活。令人担心的最坏情况是价格失去控制,而引发可怕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想避免任何会引起公众愤慨和不安的行动,所以采取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试探每一步的反应,评估它的后果。然后,要么继续下去,要么退回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市工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工业改革的措施。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6题)

4.
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5.
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
6.
英国政府1823年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30%。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保持近200年的《航海条例》。这主要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变化
D.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7.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8.
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对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比例税率征收所得税,对有盈利的小型企业,实行彻底的利改税,剩余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由企业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的继续维护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酝酿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9.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上侧重于“西文”“西艺”。这说明洋务教育的特点是
A.重视西方科技
B.强调制度革新
C.提倡思想解放
D.宣扬全盘西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