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8年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99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2年来华,此后三十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
作为来中国的第一个西学代表人,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也把有关中国的知识及其历史文化第一次正式介绍给了西方。
——综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材料二:下图为《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绘制)局部

材料三:他(利玛窦)评论这一点说:“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很骄傲,但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
——利玛窦(意)金尼阁(比)著《利玛窦中国札记》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背景与在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当时国人这种世界观出现的原因,这对后续的历史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以来,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现象有这样一些革命与主义: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近代以来的革命与主义的三条或三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谨。)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2—1983年间,中国的工业增长相当可观,平均年增长率为9.8%。但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不合理做法”遏制了效率、生产力和工作动力。***在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工业结构是模仿苏联的制度。国家作为所有人、经营者和雇主,计划并指导所有的公有企业并为之提供资金。国家也提供土地、厂房、设备、基本
材料、启动资金、管理人员和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其他一切。国家制定所有商品的价格,不管生产成本和质量。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它的销售价格还高,一种低质量产品的价格比高质量同类产品的价格更高。完全不承认“价值规律”或供需原则。国营企业被要求向中央政府上缴它们全部的利润和折旧资金。1979—1980年度,大约25%到30%的国营企业亏损经营。
这套体制虽不合理,但这个过程牵涉到几百万干部,对这个过程的任何阶段作改革,都将影响他们的生活。令人担心的最坏情况是价格失去控制,而引发可怕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想避免任何会引起公众愤慨和不安的行动,所以采取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试探每一步的反应,评估它的后果。然后,要么继续下去,要么退回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市工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工业改革的措施。
4.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的名称,讲同样的语言”,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意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与独立,“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
——(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材料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欧洲民族主义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2)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2.简答题(共1题)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锡鸿(?-1891),字云生,广东番禺人。他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他考取举人后做过郭嵩焘的幕僚,镇压过农民起义。1876年,由于郭嵩焘的提名,刘锡鸿就成为了一名外交官,跟随郭嵩焘出使英国。但是,他对郭嵩焘只提名他为参赞而不是副使十分不满,这为他俩后来的交恶埋下了隐患。
刘锡鸿在使英期间有过很多私下感叹,如以前都说英国人是岛夷,“惟知逞强,无敬让之道”,现在才发现人家“上下同心,以礼自处,顾全国事如此”;“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街市往来,从未闻有人语喧嚣,亦未见有形状愁苦者。地方整齐肃穆,人民欢欣鼓舞,不徒以富强为能事,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观其议会“各出所见,以议时政……务适于理、当于事而后已……而举办一切,莫不上下同心,以善从之”;“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然而私下里对“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倾慕不已的刘锡鸿却受朝中守旧权贵之命监视郭嵩焘,不断密告其要“以夷变夏”图谋不轨。并在公开场合猛批郭离经叛道,破坏纲常。他声称:“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摘编自刘锡鸿《刘光禄遗稿》、《英轺私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锡鸿“矛盾”表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锡鸿的“矛盾”表现进行简要评价。

3.单选题(共8题)

6.
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反映
A. 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 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 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 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7.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协会领导人唐宁指出:“由于罢工是工人所能使用的最后一种武器,代价高昂且对劳资双方利益都会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只有对罢工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评估且各种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都告知失效后,才能将罢工付诸实践。”这一言论
A.说明英国工人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英国工会领导人已成了资本家代言人
C.反映英国工人运动走向理性
D.不利于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
8.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国家与苏联的能源贸易发展迅速。1962年古巴导弹事件后,在美国的努力斡旋下,北约组织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秘密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止向苏联集团国家出口大口径输油钢管的决议。由此可以得出
A.西方国家视集体安全利益高于国家经济利益
B.美国与西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C.美国对西欧国家政治控制加强
D.美国与西欧经济一体化加强
9.
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0.
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中央作出这个新的论断是基于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土地改革的全面完成
C.“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1.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这反映了雅典人
A.理性与原始蒙昧并存
B.不能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C.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12.
下表反映出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是
A.由理性主义到人文主义
B.社会思想宗教化的趋势
C.社会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D.由人本主义到神本主义
13.
20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化人较为普遍地回归民族传统的时段,国学复兴运动兴起。“中医”改称“国医”,京剧改称“国剧”,“武艺”改称为“国术”等等,就在这个时期。与这一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兴起
B.对新文化运动的反省
C.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D.“一战”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