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上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97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样《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10题)

3.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战争是英国预谋已久的
C.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4.
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
D.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
5.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6.
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时说:“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这里的“新形势”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第三世界崛起
③美国丧失了霸主地位
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某学者认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倒退,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这两个事件
A.导致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
B.直接导致冷战的开始
C.增强了世界战争的威胁
D.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
8.
“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9.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亚当·斯密认为
A.社会发展以平等为主导
B.资本家追逐利润导致社会道德衰败
C.关注合理分配杜会财富
D.私有财产是自由社会的基础
10.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这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
A.阻碍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带来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C.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
11.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12.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3.选择题(共1题)

13.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H2SO4

NaOH

BaCO3

B

H2S

K2CO3

CuSO4

C

NaHSO4

NaOH

CaCl2

D

HNO3

KOH

Na2O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