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试析其划分的依据。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2)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试析其划分的依据。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2)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样《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产生的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少年学习诗文,能熟背四书五经,被誉为“神童”。
材料一
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1901年,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宣扬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
1905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十三期毕业班以冠军身份毕业。
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
新文化运动期间蒋百里积极参与,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16年袁称帝,蒋百里入川辅佐老同学蔡锷讨袁。
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百里将军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1937年出版了军事论著集《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摘自曹聚仁《蒋百里评传》
材料二
人们眼中有两个蒋百里,一个文人的蒋百里,爱结社、写文章、交名流;蒋百里曾醉心研究文学。1920年,他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他在“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万卉齐开。……综合其繁变纷纭之结果,则有二事可以扼其纲;一曰人之发现;二曰世界之发现。”……一个军人的蒋百里,终身梦想是亲手击败整个日本军队。到最后,军人蒋百里战胜了文人蒋百里,虽然,他依靠的只是纸上谈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蒋百里一生的主要贡献。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百里在人们眼中“角色”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少年学习诗文,能熟背四书五经,被誉为“神童”。
材料一
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1901年,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宣扬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
1905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十三期毕业班以冠军身份毕业。
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
新文化运动期间蒋百里积极参与,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16年袁称帝,蒋百里入川辅佐老同学蔡锷讨袁。
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百里将军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1937年出版了军事论著集《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摘自曹聚仁《蒋百里评传》
材料二
人们眼中有两个蒋百里,一个文人的蒋百里,爱结社、写文章、交名流;蒋百里曾醉心研究文学。1920年,他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他在“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万卉齐开。……综合其繁变纷纭之结果,则有二事可以扼其纲;一曰人之发现;二曰世界之发现。”……一个军人的蒋百里,终身梦想是亲手击败整个日本军队。到最后,军人蒋百里战胜了文人蒋百里,虽然,他依靠的只是纸上谈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蒋百里一生的主要贡献。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百里在人们眼中“角色”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颤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邸”。——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2.单选题- (共9题)
5.
公元前1世纪,罗马军队将领凯撒先与庞培和克拉苏结盟对抗贵族元老院,后来凯撒争取平民支持,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并击败了盟友,并被元老院承认为独裁者。可见当时
A.平民是罗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 B.军队与贵族的政治目的完全相同 |
C.保护平民利益的法律被独裁者废除 | D.贵族失去了罗马政治生活中的权利 |
6.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力,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体现了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
B.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
D.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7.
俄国立宪会议选举于1917年11月举行,诸多学术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城市工人和前线士兵的广泛支持,但俄国社会革命党则获得了来自乡村地区农民的大量选票,使其最终以明显优势胜出。这说明
A.给农民分配土地使列宁赢得了民心 |
B.布尔什维克在广大地区获得了支持 |
C.工人和士兵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 |
D.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多元化 |
8.
1950年,***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A.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
B.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
9.
1971年,美国建议,从联合国中取消“中华民国代表权”属于重要问题,需大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可以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坚持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C.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 D.拉拢新中国与苏联进行斗争 |
10.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这一政策
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 B.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
C.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 D.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
11.
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
B.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
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
12.
古代曾有人认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
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 | B.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 |
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 | D.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 |
13.
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此规定
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 |
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 |
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 |
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