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0~1870年,法兰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疑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国家。”
——《法兰西100年》
材料二1848年12月,法国总统选举中,农民把几百万张选票投向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致使路易·波拿巴当上了总统。不久(路易·波拿巴)又发动了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到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交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他们……“成为拥护共和主义的了,这一转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拿破仑三世》
材料三德国,1800年之前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马克思曾经不无讽刺的评论道: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亦非罗马。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一开始就是有名无实的。
——《俾斯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铁血的统一道路》
材料四“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
——奥托·冯·俾斯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俾斯麦是如何“把德意志扶上马”并促使其“策马奔腾”的。
(3)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造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1850~1870年,法兰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疑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国家。”
——《法兰西100年》
材料二1848年12月,法国总统选举中,农民把几百万张选票投向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致使路易·波拿巴当上了总统。不久(路易·波拿巴)又发动了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到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交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他们……“成为拥护共和主义的了,这一转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拿破仑三世》
材料三德国,1800年之前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马克思曾经不无讽刺的评论道: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亦非罗马。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一开始就是有名无实的。
——《俾斯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铁血的统一道路》
材料四“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
——奥托·冯·俾斯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俾斯麦是如何“把德意志扶上马”并促使其“策马奔腾”的。
(3)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造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以前,自1840年以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上层仍有人硬说:“夫中国何弱之有?我朝定鼎二百余年,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深仁厚泽,普被垓挺,渊乎铄战!法度纲纪,岂特远过宋、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已!即今日时势而论……高得谓之弱乎?”
材料二从表面看,中国之大,十倍于日本,故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有日本人向其决策者伊藤博文提出这个疑问,伊藤的回答是:“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也,吾何畏焉?”
材料三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了什么?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诠释材料三中两幅图片的寓意。据此并结合所学从领导力量方面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
材料一甲午战争以前,自1840年以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上层仍有人硬说:“夫中国何弱之有?我朝定鼎二百余年,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深仁厚泽,普被垓挺,渊乎铄战!法度纲纪,岂特远过宋、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已!即今日时势而论……高得谓之弱乎?”
材料二从表面看,中国之大,十倍于日本,故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有日本人向其决策者伊藤博文提出这个疑问,伊藤的回答是:“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也,吾何畏焉?”
材料三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了什么?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诠释材料三中两幅图片的寓意。据此并结合所学从领导力量方面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逐客令》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
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注:王安石,字临川)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害百姓,而不知其移人心,交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
(1)材料中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变法的异同。
(3)从两次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中,可得出什么认识?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逐客令》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
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注:王安石,字临川)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害百姓,而不知其移人心,交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
(1)材料中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变法的异同。
(3)从两次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中,可得出什么认识?
2.单选题- (共35题)
4.
“部落和村社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与这一改革成就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A.苏格拉底 |
B.梭伦 |
C.克利斯提尼 |
D.伯利克里 |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上述规定
A.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
B.限制了债权人的利益 |
C.兼顾了奴隶的利益 |
D.适应了疆域扩大的要求 |
6.
发生在英国的这件大事“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这表明,“这件大事”的主要意义在于
A.建立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
B.改革了议会结构 |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
D.废除了君主制度 |
7.
《英国史讲义》写道:“许多原来的城市虽然已变成杳无人烟的荒村……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而新兴的工业城市虽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的地位,无权派代表参加会议。”后来这一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得益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 |
B.内阁制的发展完善 |
C.政党政治的形成 |
D.工人阶级的斗争 |
8.
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规定:《邦联条例》的修改必须由“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各邦联议会随后批准”。这一规定
A.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
B.建立了联邦政府 |
C.改变了初期的混乱 |
D.不利于中央集权 |
9.
“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从根本上取决于
A.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
B.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
C.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利益 |
D.国家权力机制的不断调整 |
11.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主要是这场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C.主张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形成 |
D.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13.
1871年,马克思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新起点”的依据在于巴黎公社
A.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B.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
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D.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
14.
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官方正式的侦查结果是把七月流血事件定性为布尔什维克党受德国指使挑起的暴动,其目的是破坏俄国的军事努力以有利于德国及其盟国。其理由最有可能是
A.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民众公开夺权 |
B.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
C.工人士兵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
D.布尔什维克党公开反对临时政府 |
15.
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时指出“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这表明邓小平
A.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
B.即将着手收复台湾 |
C.追求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
D.初步形成国家统一的构想 |
16.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18.
新时期,中国提出了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其中中国发挥多边外交的最主要舞台是
A.联合国 |
B.亚非合作组织 |
C.欧盟 |
D.东盟 |
19.
“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举办以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如以“中国外交交出‘和谐’答卷”为主题,材料所述属于“答卷”中的哪个要点
A.发展大国关系 |
B.建设和谐周边 |
C.优化国际秩序 |
D.汲取人类成果 |
20.
1962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宣布:苏联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美国对此绝不会听之任之。“苏联的行为”是指
A.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B.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
C.修建柏林墙 |
D.在古巴部署导弹 |
21.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年4月成立起几乎包括所有西欧国家在内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材料主要表明
A.美苏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
B.冷战客观上推动了西欧联合 |
C.西欧逐渐摆脱了美国 |
D.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 |
22.
1992年,前苏联加盟国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20%,其中俄罗斯下降19%,乌克兰下降14%,哈萨克下降13%。这反映出
A.“冷战”阻碍发展 |
B.第三世界的崛起 |
C.恐怖主义全面泛滥 |
D.苏联解体的影响 |
23.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曾提出“相对大国时代”的新观念:世界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过程,多边政治和经济结构改革势在必行,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下列对“相对大国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A.质疑美国的国际地位 |
B.认为世界多极化加强 |
C.强调欧洲地位的提升 |
D.否认第三世界的影响力 |
24.
1947年,杜鲁门指出:“如果我们在领导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就会使全世界的和平受到危害——肯定也会使我国的繁荣幸福受到危害。”其根本意图是
A.遏制苏联 |
B.援助欧洲国家 |
C.称霸世界 |
D.建立“北约” |
25.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经历了缓慢而谨慎的酝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
①改革必然触动封建地主利益,阻力非常大
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③害怕引起人民大规模暴动
④为了维护封建地主利益
①改革必然触动封建地主利益,阻力非常大
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③害怕引起人民大规模暴动
④为了维护封建地主利益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④ |
26.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未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有远见的是
A.废除武士制度,实行征兵制 |
B.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
C.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
27.
“高强者并兼山泽……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由此可见,孝文帝实施均田的直接推动力是
A.巩固北魏统治 |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
C.抑制土地兼并 |
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
30.
下列关于宗教“异端”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②揭露教会的虚伪与腐败,要求教会改革
③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工商业经济的愿望
④“异端”运动发源于英国
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②揭露教会的虚伪与腐败,要求教会改革
③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工商业经济的愿望
④“异端”运动发源于英国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31.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A.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
B.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 |
C.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
D.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 |
33.
英国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使日本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
A.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
B.门户开放,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
C.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
D.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34.
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维新派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英国人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容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
B.变法过程过于急于求成 |
C.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
D.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
35.
商鞅变法规定:“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这一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海禁政策 |
B.闭关锁国 |
C.重农抑商 |
D.土地国有 |
36.
1857年,足足建了27年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完工,穆罕默德·阿里于1849年卒后葬此,故清真寺以其名命之。这一史实最能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A.使广大人民得到最大的好处 |
B.得到了埃及广大人民的支持 |
C.对埃及社会影响极为深远 |
D.使社会各阶层都获得了好处 |
37.
梭伦改革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他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强迫儿子赡养他。”在当时,“他”最不可能让儿子去学习的是
A.造船航海技术 |
B.商业经营知识 |
C.手工业技术 |
D.农业种植技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