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696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30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有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2015年10月3日至5日3天里,该景区日接待量接近15万人次,创下日接待量的最高纪录。其中,来自海外的游客较之往年增加四成。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四周铸有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中,***诗词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3)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请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对其原因作一探究。

2.单选题(共20题)

2.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3.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C.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4.
中国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④增开天津为商埠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5.
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③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④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
从时代特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D.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7.
“孙中山提倡的、一直被有身份的中国人当成非法行动来回避的武力推翻清王朝,这个时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这一情况出现在
A. 甲午中日战争后
B. 黄花岗起义后
C. “预备立宪”后
D. 义和团运动后
8.
***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
A.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的”论断
D.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9.
电视剧《大刀进行曲》中,描写了1933年中国军人与日军拼死肉搏,守卫长城,勇夺喜峰口的事迹,这支部队是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C.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D.东北军
10.
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于1940年发表社论,“军民合作是取得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条件,华北广大土地,简直无分前线与后方。”该社论评论的是
A.百团大战
B.远征缅甸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11.
“IQ无限”是一项益智类游戏,其规则是根据所提供四个提示猜答案,每一个提示都与答案有关系。例如“自称始祖楚国脏话”答案就是“老子”。下面一组IQ无限“南京条约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五国机制”,答案是( )
A.北京B.宁波C.广州D.上海
12.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3.
(题文)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长江
14.
***在某次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是指(    )
A.1949年一届政协会议B.1954年二届政协会议
C.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D.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
15.
1954年12月,***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16.
“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中国成功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最典型范例是
A.万隆会议
B.中苏建交
C.日内瓦会议
D.欧共体成立
17.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多边外交战略
18.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周恩来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赞同地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形势大变了,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新中国决定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
②新中国开始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③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20.
1949年11月,周恩来指出:“外交工作有两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联合”主要表现在
①推行“一边倒”政策
②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③推行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政策
④重视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21.
“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已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
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
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
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
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

3.选择题(共1题)

22.

解比例

x∶ 12 =5∶60

x={#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