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9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拉美特利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显然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分析和还原方法,由“自然状态”进而得到的启蒙运动理念,成为人类行为普适的底线(并不是全部)。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材料二 科学精神被引进和大规模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科学传播突破了科学的物质层面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开始出现了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科学精神由此进入了中国科学的殿堂在新文化运动的诸多传播者中,以《新青年》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家和以《科学》月刊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起了主导的作用。由于背景和理论旨趣的不同,这两股主力科学传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然科学家致力于阐明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观,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而系统地揭示了科学精神丰富而深邃的意蕴。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家,更注重运用科学精神改造文化,开启民智并通过传播科学来推进中国的民主科学派和人文派的科学传播者都触及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总体上说,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者,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作用。

——摘编自张炎、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中所体现的近代科学精神并指出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传播科学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农民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动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也不屑一顾。但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这部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材料二 迈克尔·法拉第(1791年~1867年),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831年10月17日,他首次发现电磁感应规象,被称为“电学之父”。法拉第的代表作是《电学实验研究》,全书三卷别讨论了电磁感应现象,表述了电磁感应定律;讨论了电解问题,确立了电解定律,研究了用各种不同方法产生的电是否有同一本质的问题。法拉第关于电的理论研究,推动人类社会迅速进入“电气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法拉第两人科学著作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著作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并指出其共同价值。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周忱(1381-1453),吉水人。宣德五年,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让人户按照纳税多少平均分担增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宣德七年,周忱命各府支给,建仓收贮,名曰“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可怜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

——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

材料二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用足。其弊或与商争息,虽刘晏、赵开不免焉。若周忱,止为江南贫民平赋,减耗耳,而疏剔之余,不可胜用,……谁谓理财无大道乎?然忱善用人,其均算苏赋以况钟,条画挽以平江伯迪,知忱所以不劳而功也。

——《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16题)

4.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言论阐明了
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5.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表明汉初
A.重农抑商政策促进经济繁荣
B.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抑商政策不能完全阻碍商业发展
6.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
C.重农抑商不符合经济规律
D.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
7.
“草市”的盛衰直接反映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下列对“草市”评述中错误的是
A.离城镇相对较远,由政府规划形成
B.南北朝时设“草市尉”对其进行管理
C.唐代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8.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材料可用于印证
A.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
B.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
C.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产生
D.中国最早出现农业文明
9.
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10.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11.
南宋时,“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种现象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取士的发展
C.理学的深刻影响
D.择偶标准的变化
12.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13.
桑弘羊说:“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材料反映了西汉政府“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是
①与商人争盐铁之利
②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③打击地方分裂势力
④提供廉价铁制农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4.
1973年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口口(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二。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非前谒。病,不行者罚日卅……”这张侍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
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
15.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16.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7.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字形方正,端重庄严
D.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18.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C.历史记述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3.选择题(共2题)

20.NaNO2因外观和食盐相似,又有咸味,容易使人误食中毒.已知NaNO2能发生如下反应:2NaNO2+4HI═2NO↑+I2+2NaI+2H2O
21.澳门回归祖国是{#blank#}1{#/blank#}年,那一年全年有{#blank#}2{#/blank#}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