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材料 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234年蒙古灭金以后,耶律楚材认为“以儒治国”的时候到了。他的“以儒治国”的方案……由于他得到大汗窝阔台的器重,他的方案的若干项目有了实施的机会。……楚材反对依照蒙古和西域成法,以丁为户,按丁定赋,而坚持遵循中原传统,以户为户,按户定赋。这些都得到了窝阔台的支持和允准。……楚材拟订的这个赋税制度为元代的赋税制度提供了雏形。赋税的定额也是比较轻的,有利于当时已遭破坏的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在遇到大的灾情时,楚材还采取免征的措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耶律楚材所采取措施的意义。
材料 1234年蒙古灭金以后,耶律楚材认为“以儒治国”的时候到了。他的“以儒治国”的方案……由于他得到大汗窝阔台的器重,他的方案的若干项目有了实施的机会。……楚材反对依照蒙古和西域成法,以丁为户,按丁定赋,而坚持遵循中原传统,以户为户,按户定赋。这些都得到了窝阔台的支持和允准。……楚材拟订的这个赋税制度为元代的赋税制度提供了雏形。赋税的定额也是比较轻的,有利于当时已遭破坏的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在遇到大的灾情时,楚材还采取免征的措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耶律楚材所采取措施的意义。
2.单选题- (共13题)
3.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
5.
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长安
A.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 |
B.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
C.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 |
D.商品交易时间受限 |
6.
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 |
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
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
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
7.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人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
D.士商阶层相互渗透 |
8.
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
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
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
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
D.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 |
9.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该政策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 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B.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D. 导致北宋的贫弱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 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B.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D. 导致北宋的贫弱
10.
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
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
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
11.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
12.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省份 | 地点 | 铁器物种类 |
四川 | 绵阳 | 斧、锸、锛 |
四川 | 荥经 | 铁锄、曲炳刀、削刀 |
重庆 | 巫山 |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
重庆 | 涪陵 | 铁斧、铁锯、刻刀 |
重庆 | 云阳 | 铁削、铁锄 |
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 |
13.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
C.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 |
D.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 |
14.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
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