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94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克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扒掉了众多的界权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材料二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材料三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
3.
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国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各国纷纷推行改革的年代,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在这些变法实践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教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材料一揭示了商鞅变法得以推行和成功的原因,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归纳。
(2)材料二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单选题(共15题)

4.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5.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
A.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B.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
C.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D.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
6.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7.
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8.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实行军功爵禄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9.
九岁的男孩金阳在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
10.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是也。’”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11.
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12.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①②B.③④C.③D.④
13.
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A.使用铁器、牛耕
B.鲁国实行初税亩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废井田开阡陌
14.
某历史材料中写道:“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这从另一角度可以说明
A.商鞅变法得到秦国各阶层的拥护
B.“商君之法”在秦国已深入民心
C.商鞅变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最多
D.商鞅的地位超过了秦王
15.
在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雅典的历次改革中,民主制度的发展规律是
A.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B.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C.民主权利不断下移
D.从古代民主到现代民主
16.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17.
商鞅正式变法前夕,发布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的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当时的黄金指的是黄铜)。可见商鞅
A.十分重视金钱在变法中的作用
B.认识到官民对变法执行力的重要性
C.希望变法获得各个阶层的支持
D.极力树立自己在秦国官民中的威信
18.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3.选择题(共4题)

19.

读下面的“非洲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题目。

20.

读下面的“非洲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题目。

21.

脱式计算.

22.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