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进入20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眸)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采取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按照资本主义的财政税收理论,着手新的财税制度的建设。这次税制改革,从1927年开始实施,前后将近10年。其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国地税,收回关盐两税主权,修订海关税则,改革盐税制度,裁废厘金、创立统税,整理田缺和开征新税。至1936年,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国家税系统和以田赋、营业税、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系统。同时,为着手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开征了所得税,为建立直接税体系奠定基础。税制改革是因民政府前期意又重大且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它虽然是国民政府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采取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按照资本主义的财政税收理论,着手新的财税制度的建设。这次税制改革,从1927年开始实施,前后将近10年。其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国地税,收回关盐两税主权,修订海关税则,改革盐税制度,裁废厘金、创立统税,整理田缺和开征新税。至1936年,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国家税系统和以田赋、营业税、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系统。同时,为着手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开征了所得税,为建立直接税体系奠定基础。税制改革是因民政府前期意又重大且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它虽然是国民政府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革。
——朱雅丽《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与政府财力分析(1927-1937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意义。
3.
材料: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一项被西方称为“星球大战”的战略防御计划。其一是要以反弹道导弹防御为“盾”,以核进攻式器为“剑”,使美国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优势地位。其二是要利用苏联的“重大经济困难”和技术落后,来达到它的政治目的。此外,美国还希望通过“星球大战”计划的推行,推动新技术革命,刺激美国整个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因为在新技术革命中占主要地位的核技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等,无一不是首先为军事目的而研制和发展,然后再转到民用生产领域的。美国一位学者断言,“这是一次可以和电的发现相媲美的革命”。美国政府官员诺曼•贝利甚至说,克服世界经济衰退,只有通过“星球大战”计划才能做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新学制没有明确规定教育的宗旨,但提出了七条标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新学制的实质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胡适是新学制创建的重要人物,他认为新学制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弹性,七条标准的精神就是“发展青年个性,使得选择自由”。“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使各地方可以按照各地方的需要与能力,兴办相当的学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自由。他强调,在推行新学制学校时,应容许旧学制学校的存在。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对当时城乡仍大量存在的私塾,教育当局并未以行政力量强行取消。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1年8月18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有关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教育改革主张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
材料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新学制没有明确规定教育的宗旨,但提出了七条标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新学制的实质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胡适是新学制创建的重要人物,他认为新学制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弹性,七条标准的精神就是“发展青年个性,使得选择自由”。“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使各地方可以按照各地方的需要与能力,兴办相当的学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自由。他强调,在推行新学制学校时,应容许旧学制学校的存在。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对当时城乡仍大量存在的私塾,教育当局并未以行政力量强行取消。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1年8月18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有关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教育改革主张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
2.单选题- (共8题)
5.
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古代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这表明
A.智者的出现有必然性 |
B.政治的取舍决于辩论 |
C.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 |
D.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 |
6.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时,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从1937年的3万多发展到121万。这一变化
A.决定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B.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
C.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
D.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
7.
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先后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这表明
A. 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 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D.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A. 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 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D.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8.
2015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归纳出三种人:一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二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以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三是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该文件强调,这三类人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
B.统一战线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 |
D.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
9.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晁错意在
A.主张实现农工商的协调发展 |
B.指出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危害 |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政策调整 |
D.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 |
11.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的内容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
B.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
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
D.客观上有利于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