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449年,蒙古族瓦刺军南下,在河北土木堡奇袭成功,明军50万大军溃退。在景泰帝支持下,兵尚书于谦率领明军顺利抗击了瓦剌军的多次来犯。1451年,于谦总结了各方面经验,决定废除“三大营”体制,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对军队制度进行大力改革。实行各兵种混合编制、精选将领、严格操练等,最终建立了团营。此外,于谦十分重视民壮的招募和选拔,他精研战阵操法,编成的《武经要略》在军队中得到传播。改革弥补了“三大营”体制的缺陷,明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后未,瓦刺军再次来侵犯明朝时,于谦治理的军队发挥了其整体威力,把瓦军杀得溃退而归。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军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军队改革的影响。
材料 1449年,蒙古族瓦刺军南下,在河北土木堡奇袭成功,明军50万大军溃退。在景泰帝支持下,兵尚书于谦率领明军顺利抗击了瓦剌军的多次来犯。1451年,于谦总结了各方面经验,决定废除“三大营”体制,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对军队制度进行大力改革。实行各兵种混合编制、精选将领、严格操练等,最终建立了团营。此外,于谦十分重视民壮的招募和选拔,他精研战阵操法,编成的《武经要略》在军队中得到传播。改革弥补了“三大营”体制的缺陷,明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后未,瓦刺军再次来侵犯明朝时,于谦治理的军队发挥了其整体威力,把瓦军杀得溃退而归。
——据《中外名将录•于谦》等整理
(注:明朝三大营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三千营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以雇佣兵为主,神机营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军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军队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1题)
2.
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 |
B.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 |
C.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 |
D.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
3.
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
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
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
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
4.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
6.
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
7.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
B.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
C.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
D.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
8.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A.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
B.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
C.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
D.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
9.
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遇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这传递出的信息是
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
B.商品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
C.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 |
D.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10.
梁启超《变法通议》: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A.赞赏日本学习西方的成效 |
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 |
C.表达对德相认识的肯定 |
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11.
***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 B.《新青年》 |
C.《民报》 | D.《申报》 |
1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启蒙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再到“全盘西化”。这一过程中
A.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复兴 |
B.资产阶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
C.西方文化因素比重渐趋增大 |
D.中西合璧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
13.
如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于1978年10月),根据漫画有效信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新旧两种思想斗争激烈 |
B.思想解放成为时代需要 |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
D.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
14.
中国国民党在一次宣言中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次宣言发表于
A.1919年 |
B.1921年 |
C.1924年 |
D.1927年 |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
C.社会发展水平极大提高 |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
16.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
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
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
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
17.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B.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
18.
20世纪60年代,***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
19.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或被停止和取消。其主要目的是
A.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 |
B.防止学校规模过大 |
C.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
D.减少人文社科专业 |
20.
1943年10月,美、苏、英三国开会讨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问题,并计划发表共同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利当时指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排除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方面都会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由此可知,中国
A.在反侵略战争中提高了国际地位 |
B.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战后国际秩序 |
C.抗日战争即将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
D.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负的关键 |
21.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nòu,一种农具)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 B.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
C.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