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春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九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91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5

1.论述题(共1题)

1.
国家观念伴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
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中外关联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怀乡风尚.人们视乡村为“古代安宁常在之地”。是英国最宝贵的财富,视乡村生活为民族道德特点的保留地。商人成了受蔑视和道义谴责的对象,而工业则主要被指责是乡村美景的破坏者。发财致富的商人模仿乡绅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取一份乡村地产,成为绅士或与地方绅士联烟。学校教育轻视专业和实践学习,偏重塑造有闲的地主绅士,很少有实业家出身名校,而出身名校的实业家多数变得“文雅”起来,即不再一门心思追求生产和利润。最终,英国绅士的价值观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中“驯化”了工业主义。
一一摘编自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材料二 二十世纪初,中国城乡文化发展渐呈分离之势。与传统做官的读书人多半要还乡不同,新学制下的大学(早期也包括中学)毕业生基本在城市定居,不再落叶归根。学生与城市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他们轻视农民,与乡村日益疏远。农村学校和入学儿童数量都至下降趋势。乡
村中人的读书愿望不高,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本已为数日少的乡村读书人也向城市流动。
农村中剩余乡绅的文化水平大不如前,对自己的道义约束也日渐松懈。
一一摘编自罗志田《变动时代的文化展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怀乡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与19世纪后期英国
绅士化商人追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明朝前期,以哈密为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又派汉人充任忠顺王府长史、纪善等官,协同理事。……永乐、宣德时期,哈密及其以西地区与明朝建立比较固定的朝贡贸易联系。
西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斯藏。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祖即位后,相继派宦官显侯等多人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明朝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务卿休斯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可以把法律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通过没有政治利益考量的、公正无私的法官来解决国家间的纠纷,而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共和党领导人把国际关系视为利益之争,认为一战的根源在于欧洲大国对原料和市场的争夺,如果各国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战争就可以避免。而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促进主要工业国在获取原料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等方面实现合作。但是,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可能导致一战那样的战争,而且大量资金用于军备而不是生产也会损害各国经济和世界贸易,增加各国的财政负担,不利于经济繁荣,从而削弱和平的基础。《凡尔赛条约》并没有给欧洲带来稳定与和平,欧洲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欧洲的经济复兴;二是欧洲的安全和稳定。没有欧洲经济的复兴,赔款和战债问题就无法解决,稳定与和平也就无从谈起;而安全问题不解决会带来欧洲局势不稳定,势必又会妨碍美国资本的流入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经济的长期萧条还会影响美欧之间贸易,拖累美国经济,并可能带来欧洲各国严重的社会动荡,导致布尔什维主义向中欧和西欧传播。

——摘编自王立新《超越凡尔赛:美国共和党政府的国际秩序思想及其对欧洲稳定与安全的追求(1921—192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氏家训》全书总共八卷二十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中华“家训之祖”。颜之推生逢乱离之世,目睹许多大家族宦海沉浮。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以长辈身份,将自己的见闻及对人生的体悟,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其中夹叙夹议,与晚辈娓娓道来,读来倍觉亲切。
《颜氏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在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内容质朴明快,说理深刻,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是我国古代伦理学、教育学的名著,书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颜之推与<颜氏家训>》(《文摘报》2015年8月22日08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颜氏家训》的主要价值。

3.单选题(共7题)

6.
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不仅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连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也成为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利于公民的言论自由
B.借助喜剧形式完善民主政治
C.民主氛围提升了公民创作热情
D.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7.
1934年11月,北平政务委员会秘书长何其巩向蒋介石建议:有计划地网开一面,迫其出窜,在追剿中予以节节之击灭。川滇黔三省,人口众多,形险而地腴,足为国防之最后支撑点。宜乘“赣匪”西审之时,力加经背。蒋介石赞同了这一建议。材料表明
A.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已宣告失败
B.国共矛盾已不再是当时的最主要矛盾
C.西南地区在军事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D.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削弱“围剿”力量
8.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小农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9.
宋代陈旉在《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10.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11.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12.
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地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