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东六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90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合理的人口政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的割据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耀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据王秀《新中国生育政策演变研究》等文章整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指出我国人口政策的相应调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是把税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可为耳——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了,是为盐铁专卖制度。盐业,管仲实行专卖政策,开放盐池让民间自由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由于控制了盐业的销售和产量,进而控制了价格。齐国的盐销售到别国去,售价可以抬高到成本价的四十倍,国家和商贾都得利颇丰。在冶铁业上,管仲实行国有民营。他首先严厉地强调了国家对所有矿山资源的垄断;之后,政府又控制了铁器的定价权,并对所生产出来的铁器进行统购统销。在这些前提之下,管仲开放冶铁作坊,允许由民间商人自主经营,其增值部分,民商得七成,政府得三成,相当于征收30%的所得税。在这些前提下,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就是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管仲盐铁专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管仲盐铁专营制度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政府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主要是基于对日作战的需要。同样,当蒋介石下决心用武力消灭中共时,冷战正愈演愈烈,同苏联的尖锐对抗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可避免地同遏制苏联联系在一起。1947年间,美国政府中对国共斗争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中共如果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肯定会站在苏联一边,中共正在为苏联的“目标服务”,而且中共已经表明将“忠于苏联”。正是因为视国民党政府为“苏联在亚洲扩张的一大障碍”,美国政府立即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并不断增加对后者提供援助。当后者已经被历史的进程证明注定要垮掉时,美国政府仍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抢救。但是即使是为了遏制苏联,中国的重要性也只是相对的。美国的全球战略决定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只能是有条件的和有限度的,不论美国国会中亲国民觉政府的“中国帮”和“援华游说团”如何鼓噪“不能忽视中国”,都不可能根本改变美国政府的决定。

——摘编自牛军《解放战辛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国共内战中的对华政策,并指出制定这一政策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内战的结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人处世,刚正不阿。为了国计民生,敢于直言极谏,不怕贬官,不避刑戮。骂高若讷,驳吕夷简,其意气之盛,至今令人神往。及遭陷害,力请辩诬,襟怀坦然,难进易退。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正派的作风,才具有朴实的学风。他做学问,力求真实,不立异论。为学如此,为文也是这样。他主张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反对“好为新奇以自异。”他既不赞成唐代元结和樊宗师的“以怪而取名”,也曾力矫当时“以诡异相高”的所谓“太学体”。欧阳修自己的文章写得平易自然,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古人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欧阳修自己的文风正是起了这样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欧阳修的个人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阳修的历史贡献。

2.单选题(共15题)

5.
一位曾经激烈地批评政府、反对国王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人士博姆加尔腾于1866年在《普鲁士年鉴》上发表长文向俾斯麦认错:“事实证明我们的政体构想(民主方案)几乎全都是错的……我们的原则(民主制度)若胜利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的原则失败了反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解救……”材料说明
A.战争的胜利为专制势力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B.德意志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德意志资产阶级的政体构想不符合历史潮流
D.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德意志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6.
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
A.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B.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D.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7.
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8.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时期的军事同盟,北约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正式结束。它还代表了传统军事同盟的一项急剧改变,因为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还规定了在训练、战略规划和武器生产方面的紧密协作,从而规定了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上述材料客观上表明北约
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实质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
D.提高了西欧国家军队战斗力
9.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10.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11.
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A.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B.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C.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12.
荷兰东印度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而1609年建立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广泛地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股份制和金融业的发展把广大居民的利益和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荷兰全国从上到下各阶层都卷入海上贸易的大潮中。根据材料,可以得出
A.股份制与金融业结合开启了海外贸易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荷兰商业发展
C.革新经营方式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
D.股份制推动了荷兰金融业的发展
13.
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这种变化表明
A.机器大工业改变英国城市分布
B.工厂制推动了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C.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带来英国工业城市数量增长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提及:“随着工业发展,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人口比人口和财富增长的还要快”。但1892年当恩格斯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序言时却说“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幅提高了工人工资水平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
C.西方国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15.
朱孝远教授曾指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纠正了教会凌驾于国家之上的错误,使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地担负起行政职责,从而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材料表明德国宗教改革
A.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职能
B.有利于其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文化专制
D.利于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6.
启蒙运动中出现了很多著名人物,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而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这表明启蒙运动
A.否认宗教存在的合理性
B.摆脱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C.利于形成理性思维方式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
17.
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本主义特征,如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史诗《伊利亚特》和散文汇编《伊索寓言》。这表明古希腊
A.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意识
B.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C.强调人在现实中的价值
D.以神为中心的文学倾向
18.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外来冲击推动近代中国转型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中西方近代化道路趋向一致
19.
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这反映出当时
A.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C.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